,多年来一直在赫哲一带流传。萨满帽上,为何都有一只神鹰(也有人说是布谷鸟)装饰,其实就是为纪念这位尼玛女神。据说,尼玛女神十七八岁时,就成为渤海国的国师,后来,出使辽国,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度产生过恋情……耶律阿保机为了扩大地盘,带兵攻打渤海国,尼玛劝阻不住,只好作法,她在两军阵前刮了一场飓风,把两军吹开,但刮起的巨大沙尘暴,也把她自己埋进了尘土中……按照萨满传说,萨满死后埋在土里,就不能托生,灵魂会一直寄托在尸体里。因此,萨满死后,并不往土里埋,草原上的萨满习惯藏在山巅,用石头埋起来,石头有缝隙,萨满可以托生,另外,在山巅上放上石头包,也能为行旅引路,也能保护山下的牧区的安危……因此,经过的路人也好,牧人也罢,走到这样的萨满墓前,都要放上一块石头,表示祭奠。在草原,这样的萨满墓叫翁衮,也就是歌中所唱的敖包。后来,喇嘛教在草原兴起,一些贵族喇嘛让人去平,但存在于牧民心中的翁衮是平不掉的,一段时间后,又会长起来,贵族喇嘛没有办法,最后只好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翁衮上架起喇嘛的经幡,偷换了概念,使萨满墓成为了佛教圣地;生活在丛林中的萨满,采用树葬,在几棵树上搭起祭台,死去的萨满经包裹后,被架到祭台上,任凭风吹雨淋,以便早日转世。
这两种葬法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萨满并不厚葬,有一首流传于满族的萨满祭词是这样写的:
我死后长眠不醒时,
萨满灵魂骨骼不得埋葬,
身下铺满鹿骨鱼血猪牙,
身上盖满神铃珠饰,
头上枕着鱼皮神鼓,
脚下垫着腰铃猬皮。
让晨光、天风、夜星照腐我的躯体,
我的骨骼自会落在大地上……
时过百年,山河变迁,
这片土地上必生新人,
那就我重返人寰……
这就是萨满精神,但这精神也为我们考古的留下遗憾,我们很难寻找到有价值的萨满信息,使我们在萨满的研究上,只能走田野调查的路子,而真正有史料价值的东西很少。尼玛离世时,正和耶律阿保机热恋,耶律阿保机当时重权在握,辽国贵族此时又大兴厚葬之风,耶律阿保机是不会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埋在石头中,或架到树上,一定是采用了辽国贵族厚葬的方式。但因为尼玛当时在渤海和契丹影响巨大,怕后人盗墓,这才伪造出“天风说”,以此迷惑那些盗墓者。另外,萨满们还有一个传说,尼玛女神没有转世,在她的身边汇聚着萨满精神,因此,谁要找到尼玛墓,就可以和尼玛jiāo流,得到尼玛的真气和法力,成为最有道行的萨满。
多年前,我一直在想,只要找到尼玛墓,进行挖掘,一是可以释放尼玛的灵魂,使她重新转世,另外,尼玛作为渤海国师,又和耶律阿保机有过一段恋情,她身边除了有价值的萨满符号外,更会凝集有关渤海国和契丹的一些历史遗物,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尼玛神墓,把它开启出来,这无论在东北亚考古史上,还是在萨满研究史上,都会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
说完,墨日根所长把一杯酒一口喝干。他走进屋中,取出我二爷的天书,墨日根所长指着最后一幅图道,你二爷已经找到了尼玛女神墓,他在这里用满语标住了“吐尔基”几个字,这个“吐尔基”不知道是山名河名还是地名,但是,尼玛墓一定是埋在一个叫“吐尔基”的地方,除了“吐尔基”这个名字外,你二爷更是清晰地勾画了尼玛女神墓的大体位置,虽然没有标注经纬度,但附近的一些特征还是清晰地画了出来。你们看,这后面有一座长长的石头山,山的前面有一个小村庄,村庄前有座尼玛女神庙,而在尼玛女神庙不远处,这座浑圆的土山就是尼玛神墓,站在墓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