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价之争(第3/4页)  时代巨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罗斯柴尔德并不参与承销,但是以独立顾问身份为风行提供建议,担任风行和承销行的中间人,他们丰富的金融经验也可以帮助风行与承销商进行博弈……

    双方的第一次博弈就出现在询价前的第一次初始定价时。

    一般而言,投行在给上市公司定价时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为了给资产估值还是定价?如果是为了协助完成交易,保证ipo顺利进行,那么所有该做的就是确保不出现重大落差和失败。为了得到一家公司ipo的确切价格,大致有5个重要步骤:

    一、使用定价指标和同类公司来估计投资者大致会为股票支付多少价格:这些定价指标形式多样,包括利润、包括帐面价值、营业收入以及其他公开上市的同类公司。

    这个过程显然会有主观判断在其中,选择何种指标,与哪些公司相比较,如何控制差异等等。

    比如,使用哪个估值方式?选择哪些同类公司?如何计算行业平均值?

    对于风行的估值,投行都倾向于:基于连续的12个月数据,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额外增加了现金,减少了债务来获得估值。

    二、测量需求:投行通过估计潜在投资者愿意为股票支付多少,测量需求来确定价格。如果投资者对于某个价格反应强烈,就提高价格,反应平平就会降低价格。

    按照风行如今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投资者对风行股票的欢迎度很高,就可以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价格。

    三、制造“宠儿”:投行们热衷的可不是得到合适的股价,而是偏离的价格。定价合适的ipo是,开盘日股票上升10-15,减轻投行承购的责任,迅速地回报核心客户,同时,为媒体制造轰动话题,为发行者留有价格上涨的空间以便后续发行。这方面需要的是ir的能力,进行宣传和营销。

    四、估值理论模型:投行们似乎认为他们必须把定价用一种估值理论模型来包装,也就是说,让他们给出的定价看起来像是固有估值的结果。于是,就有了dcf,输入的数据总是扭曲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更改,直到获得想要的数字。

    设计该环节也是为了避免法律处罚,因为法庭似乎也认为此过程的合法清查也需要dcf估值。

    五、再评估需求:尽管认为路演是为了帮助发行公司及其投行向投资者宣传销售,信息是双向传播的。投资者的观点和反应能够帮助投行重新定价开盘区间,直到上市看盘日,最终价格才会被确定,给投行留下了足够多的时间反复调整。

    说白了,这一场定价游戏,核心还是来自评估投资者情绪和对股价的期待趋势。

    风行2006年度的盈利为48亿人民币,2007年一季度的盈利达到了16亿人民币,如果按照纽交所平均的市盈率20倍来计算,风行的估值不过160亿美元,即使进行一些权数的增加,估值也在200亿-250亿左右。如果按照发行1亿ads计算,投行给出的每股初始发行价为48美元。

    但这个价格,林风并不认同!

    要知道,前世时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市盈率可是达到了80倍!

    在风行现在受到全球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下,依然以常规的市盈率去估算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风行的负债率极低,现金流和现金储备又非常充裕。

    要知道,即使不上市,现在风行的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了!

    所以林风坚持认为,风行的初始定价不应该低于4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估值320亿美元,这个价格才是比较合理的发行价格。

    但投行则认为这个价格偏高了,这样的话每股发行价将达到80美元,很少有公司在这么高的价格上发行!

    双方争执不下,林风态度非常坚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