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修治内政任用贤能(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怎么可能,难道身边就有这样的俊才?宇文泰不敢不信更不敢怀疑,以于谨的知人善任,相信他言之不谬。“是吗?”宇文泰眼睛又一次冒光,急切地追问:“谁呀?我怎么会不知道?”

    于谨说:“去年,仆射周惠达曾向您推荐了武功人苏绰,您当时就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可任命归任命,一年来,并未给予重任。我为丞相惋惜呀。此人熟读兵书千万卷,胸中丘壑纵横,只有他能担当起改革的重任。他就是当今的诸葛亮,您去请他吧。”

    有知人之明的于谨都向大丞相推荐苏绰,他的话绝对不错。宇文泰对别人的话可以不听,对于谨的话是言听计从,决心起用苏绰这个汉族知识分子。

    苏绰,陕西武功人,先汉苏武的后代。少小志大,自幼熟读经史子集,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素有移山填海之志,小小年纪即是一代大儒,被周惠达举荐给宇文泰,因是汉族人,并未得到重用,他为此毫不气馁,每天仍然埋头苦读,深信是锥子总有刺破口袋的那一天。这不,周惠达一有事就上门请教苏绰——宇文泰听了于谨的话,决定考察苏绰的知行方略,所以让周先生出面。

    这天,宇文泰故意留下周惠达,征询他的意见:“东魏夺去三荆之地,连独孤如愿、杨忠二人都南去投奔梁国,我忍不下这口气,也不肯服输,想靠举国之力,征讨淅阳、穰城、武当,周先生以为此时此举究竟如何?”

    周惠达以忠厚老实著称,既不善谋,更不善断,更没得花花肠子,只得闪烁其辞地说:“大丞相垂问,下官一时脑袋还没转过弯来,待我回去仔细想想,再来回复吧。”

    宇文泰晓得周惠达又要回去咨询智囊团参谋苏绰的意见了,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就挥手让周惠达出府。周惠达风急火炕地来到行台右丞(行台秘书办公室),不耻下问,自然把宇文泰的原话鹦鹉学舌地告诉了苏绰。

    苏绰听了垂询,一条一条地向周惠达分析说:“淅阳、武当为大巴山余脉,这些地方的土著都是宕渠巴蛮的后人,也就是骁勇善战,长于跋山涉水的賨人后裔。他们有一套别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信仰,以成都为政治宗教信仰中心。他们头戴竹编斗笠,以笋壳铺陈,用桐油浸泡,雷暴天防雨,战时为盾牌,得心应手。这些地方素称蛮荒之地,他们就是屈原在《九歌》里所描写的山鬼。中原各政权即使对其实行绥靖政策,也不可能使其长期归服,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山鬼就会反水。独孤如愿的教训就是如此。若要让其长期归顺,只有像诸葛亮一样,南下汉中、成都,一旦将成都收入版图,这些山鬼自然望风归附,心悦诚服。只是,以西魏之力,现在还不是南下巴蜀用兵时候。”

    周惠达如闻,一条一条谨记在心,屁颠屁颠地跑回大丞相府复命。宇文泰听了这么精辟的见解,哈哈一笑,追问:“周先生这么有主见,这绝不是你的看法,背后一定有高人。”

    周惠达忠厚老实,不敢掠美,他也不会掠美,实话相告说:“这些都是行台郎中苏绰的看法,这苏绰尽管年轻,确有王佐之才,丞相不可不用。”宇文泰当即召见苏绰,勉励一番,要再次寻找机会亲自考察这位年轻的“王佐”。

    几天之后,宇文泰带着文武臣僚,要去昆明池放舟垂钓。对百官说:“我们去昆明池观鱼。”百官自然不知道,大丞相日理万机,怎么突然来了雅兴,去昆明池游冶,只得跟随前去。

    一行人游玩九曲回廊,来到一地名“仓池”,只见四周池水环绕,中间一大厅室,小廊一路通行,可达大厅。宇文泰指着池水中的高旷大厅,问跟随的大臣们:“这里风光绮丽,怎么会叫仓池呢?”

    百官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知其所以然。周惠达也搔搔脑袋,不知其典故,不得不老实坦白:“这些传承典故,恐怕只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苏绰才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