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主政邺都百官震慑之政治新星(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澄此时重任在身,有了高隆之这个重磅炸弹,又有向皇帝“秘述”的过程,就在邺都宣布整顿吏治。

    一个十四岁的娃娃,不就是个世子吗,该不是天王老子。在京官这一群老油条中,尽都不相信他有好大的能量。看看他身边的这些政治精英们吧,哪一个不是在太上老君的九转八卦炉里炼过的金刚不坏身,对高澄的施政,瞭都不瞭一眼。你不就为了杀一个任忻集吗,你尽管杀好了,当得是打死一只苍蝇。

    也是高澄这人办事最讲认真,反正你们都瞧不起我,我也不要你们瞧得起,小哥哥我自有办法。高澄一干,就来了个微服私访,每天独自一人查访中央各部门的办事机构。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一查,把高澄气得差点吐血,各部门办事拖沓推萎,上班如拉牵,下班如飚箭。九十点钟了,还有人姗姗来迟。刚到下午四点,遛岗的遛岗,喝茶的喝茶,留下的办事员干脆在电脑上打游戏或者玩qq。

    这天,高澄气愤地走进将作监(相当于建设部),这里正是任忻集的辖区,一群农民工正围着一名官员讨要工程款。眼看就是年底,只有半个月就过年了,没有拿到钱,怎么回去向老婆儿女交代。

    高澄混在讨薪的农民工里,听事件的真相,被匠作大监的衙役狠狠地敲打了几鞭子。高澄心里那个气,无处发泄,在匠作监门前狠狠地吐了一滩口水。

    第二天上朝,接到指示的右仆射高隆之启奏阊阖门被毁一事。

    年幼的皇帝元善见最不善见,对这种事不敢表态,就推给妹夫高澄,对众大臣说:“高王镇守晋阳,邺都一切事务交由大行台高澄办理,还是看高卿的处理意见吧。”

    高澄当仁不让地站出来,撩起自己的衣裳,让众人看被衙役鞭打的血痕,气愤地说:“我们邺都的衙门,简直就是吃人的牙门。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老百姓办事难,求人难,哭诉无门更难。官场腐败不整不行。任忻集不只私通西魏,更主要的是贪污腐化,御下无力,应该问斩!”大行台为的是让官场老油条们晓得他的厉害,所以敢在朝堂上公开摘掉一个副部长的脑袋。

    高澄一声令下,羽林军拖出去罪官,就在被毁的阊阖门前砍了脑袋。高澄这一刀砍下去,朝堂上所有的官员都吓得噤若寒蝉,老油条们晓得小爷不好惹,只要他想杀人,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截断你的颈桩骨。官员们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后颈窝。

    高澄斩了任忻集,宣布自己考虑已久的整顿吏治方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量事给禄”,以各个岗位工作量、承担责任大小计发薪金,实施奖惩。在官员们大锅饭的铁饭碗上敲烂了一块缺口。

    谁都知道,治国的两条腿是整顿吏治和整顿经济,经济才是立国之本。此时东魏完成了京都搬迁的庞大工程,经济困顿,高欢为此很是心焦。

    高澄是未来的皇帝,也努力以皇帝的身份施政。就是高王,为了培养世子的施政理财能力,高欢私下里就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征求儿子的意见。整顿吏治正在高澄手中逐步实施,这就不谈了。父亲关注的显然是吃好喝好穿好的头等大事。

    钱不是那么好生产的,并非是只开动印钞机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澄尽管不是经济学家,但这个浅显的道理还是懂得的。就对父亲说:“俗话说:‘要想富,多织布,开盐窟’。织布有很多工序,从种棉、纺线到织布,非一日之寒,只能鼓励农桑,发展生产才能办到。”

    高欢考问儿子:“这么说来,急功近利要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开盐矿了?”

    开盐矿一事,高欢也曾考虑过,他心里清楚,开盐矿的事情更不简单。当时的格局,产盐的主产区有三处:一是西北的盐池(今宁夏盐池县。红军在陕北时,士兵连买草鞋的钱都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