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七章 高台垂帘走狸鼪(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皇后的权势被胡太妃付之一炬,化为一缕青烟,在宫室里飘飘荡荡,怨怨艾艾,经久不散。除掉了宿敌,最高兴的自然是太妃胡延媚。其实,真正说起来,暗自最得意的应该是领军将军于忠。

    终于掀掉了高皇后几年来高高耸立的牌坊,在阴影里的领军将军于忠便显赫起来,他手中掌握着近万名羽林禁卫军,戍守宫禁省闼,控制皇室,整个朝廷禁地俨然成了他的一亩三分地。从任命刘思逸那次开始,整个朝廷四品以下的官员任免都由他一人说了算,朝廷官员无不看他的眼色行事。

    不过,从内心深处来说,于忠其实也和高肇一样,表面的风光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一个文化水儿不平的纠纠武夫,在知识分子成堆、社会精英荟萃的中央机枢朝廷,再怎么挺起胸脯说话,也自觉没什么底气。为树立威望,于忠就想方设法地收买人心。而收买人心的最佳工具自然就是钱。

    当年,因忙于征战,孝文帝拓跋宏曾以用度不足,为节省开支,减少各级官员的薪俸达四分之一。于忠当政后,有官员向他哭诉,请求增加工资,他居然擅自主张,说增加就增加,随意通知度支尚书发放补贴,官员被扣除的工资更是足额发放。

    刘思逸见于忠这样任性妄为,也认为有了机会,就向于忠诉苦,称自己功劳不小,官位不高。于忠又擅自主张,所有先帝在任时的官员一律晋升一级。并且先斩后奏,说是此行经过诏命恩准。

    百官心里都清楚,一个六岁的娃娃皇帝晓得什么屁臭,一切还不都是领军将军一人说了算。

    于忠能有今日的辉煌,靠的是于皇后的裙带关系掌握朝政,他本来是个纨绔子弟,惯于斗鸡走狗,斗大的字不识一挑。这样的官二代人物,自然很让专家型的知识分子官员瞧不起,特别是朝中声誉甚隆的三朝元老——尚书左仆射郭祚和尚书裴植二人,对于忠的专擅朝政,把二王弄成庙子里的泥菩萨——摆设,心里大为不平,认为不除掉这个董卓式的人物后患无穷。一时冲动,就密谋要除掉于忠。

    裴植也属于失意则怅惘,得志便猖狂的一类人物。他和王肃、宋弁等人一齐投靠北魏,王肃靠着孝文帝拓跋宏的赏识,平步青云,而后成为辅政大臣。而裴植还是个戍守边关的兖州刺史。

    一想到王肃在中央机枢发号施令,自己却在泥泞藻泽里往返奔波,裴植心里很不平静,时常望着官帽,怅惘不已。他素来对佛经很有研究,善谈理义,被释佛僧尼尊为法外高僧。连很多修行多年的住持禅师弄不懂的玄机,都不辞辛劳前往兖州向他求教,请他解说佛理禅机。

    昙暹、冯亮、莫悲等人修建嵩山佛寺群,裴植时任大鸿胪卿,一切费用支出都得经他一支笔批准。昙暹等人更是把裴植供奉为活菩萨,有事无事都请示他,左一个活佛,右一个活佛的称诵他。多次邀请他去视察嵩山佛寺群。

    裴植本来喜欢佛教哲学,其实却是个叶公好龙似的人物,又因官场不得志而愤愤不平,看见修建得壮丽辉煌、堪比皇宫的佛殿寺庙,心动地说:“我这官当得没意思,不如到嵩山佛寺念经拜佛逍遥自在。”

    冯亮恭维地说:“裴公若来嵩山,我专门为先生修造一座最舒适的寺庙。”本来,这些奉承话当作闲话听听也就行了,没想到有人却当了真。回到洛阳,为发泄不满,裴植果然向皇帝元恪提出辞官,要隐居嵩山的请求。元恪不予批准,升迁裴植为度支尚书(财政部长)、加金紫光禄大夫。

    欲望得到满足,裴植得志便猖狂,公然在朝堂上扬言:“不是我非要当这个尚书,实在是这个尚书非我莫属。”如此骄横,目空一切的样子,自然是让同朝的官员们大跌眼镜。

    裴植更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对朝廷同僚一个个都见不惯,今天指责张三,明日謿笑李四,为此得罪了于忠和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