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变成缺点了呢?
这一点。你我当然看不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好人,都是有道德底线的人。
但是在秦桧的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刚才所说的道德高尚、诚信可靠、风度翩翩等等之外,君子还必须具备一些很重要的品质。
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番说话: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是什么?
“矜”是内心的一种傲。傲要傲在骨子里面,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孔子的这一番话,和孟子后来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当然是正能量满满的。但是,假如反过来使用,比如说让高宗皇帝做出什么言行,让这些君子们感到不堪和委屈,又或者是影响到他们的个人荣誉,那他们不是就不争了吗?
问题是,怎样才能让高宗皇帝做出些让赵鼎和王庶感到不堪和委屈的行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桧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方法对于大部分读书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这个方法确实帮助到秦桧踏出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秦桧独自跑到皇宫里去,对高宗皇帝说道:““若陛下决yù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皇帝你想不想讲和成功?假如你想成功讲和,就把这件事jiāo给我一个人去办,否则的话,讲和永远不会成功。
按照当时宋朝的组织纪律来说,秦桧这个做法明显是违规的行为,擅自跨越了赵鼎这道坎,也没有遵守“宰相共议”的组织原则。
但是,高宗皇帝已经被反对声音搞得焦头烂额,而他本人也确实是求和心切,竟然就这样答应了秦桧的违规请求。
“朕独委卿。”
高宗皇帝真的要把议和的大权只jiāo给了秦桧一个人。
高宗皇帝很干脆就答应了秦桧的要求,而秦桧此时却反过来要吊皇帝的胃口:“臣亦恐未便。yù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秦桧的说法是,您的信任让我感动且惶恐着,可这样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我请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三天。如果三天之后您还是这样决定,那时我们才可以开始实行。
读史每到此处,不禁要为秦桧叫一声好。
假如抛开善恶忠jiān,单以才华论,此时的秦桧就是一个天才,他牢牢地抓住了高宗皇帝的心理。
一个没有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去讲和的人,怕的是什么?就是怕上当受骗,就是怕丧失他一直追逐而不可得的安全感。
换一句话说,此时此刻的秦桧,就像是手持钓竿的渔夫,虽然高宗这条鱼儿已经上钩了。但是还要先松一松鱼丝线,这样才能确保鱼儿不会把线崩断。
三天后。两人再次私下见面。
高宗皇帝重申了他的决定没变,一切只jiāo给秦桧一个人去处理。
可秦桧却再一次拒绝,他说道:““臣仍恐别有未便,yù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
皇帝陛下您的心真的静下来了吗,真的确信自己想要什么了吗,兹事体大,为了事后永不后悔。请您再思考三天,然后再做决定。
秦桧手中的鱼丝线放得越松,高宗这条鱼儿越是要向着秦桧逼近。
两人又再分开,各不相扰,又三天之后再见面。高宗议和的心更加坚定了,他重申对秦桧的支持,议和之心决不动摇。
出乎高宗皇帝的意料之外。这次秦桧还是摇头说道:“古人云事不过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