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对方。
只有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投降或者讲和;倘若己方的实力还要强于对手,干嘛还要卑躬曲膝地向对手求和?
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对于秦桧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身上议和的标签太明显了。
自建炎四年秦桧从北方镀金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大张旗鼓、四处宣扬讲和。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而在绍兴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议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经打破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心理底线。
而如今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岂不是对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这样说,宋朝的官兵在前线战场上获得越多的胜利,他秦桧的首相位置就会愈加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他秦桧都必须要制止这场战争,平息所有的风险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桧与岳飞势同水火,无法两立矣。
事实上,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和完颜兀术斗智斗勇之外,岳飞在后方的临安府内,还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岳飞依然是进攻的一方。
岳飞的进攻手段就是,用连续不断的捷报,用震惊一方的战报来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流传万世的一代明君。
相对于岳飞,秦桧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桧的防御手段就是:首先,尽可能地封锁消息,让皇帝不清楚前线战场的最新动向;其次,发动自己的党羽,向皇帝灌输金兵不可战胜的想法,要让皇帝下令岳飞尽快收兵。
当然,秦桧不会亲自出手。
秦桧自绍兴八年开始独相以后,尤其是在与金人的和议当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权,在侍读和御史台等重要部门全都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如今战火弥漫之际,出手的当然就是秦桧的党羽们。
第一个出手的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上奏给高宗皇帝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对于罗汝楫这个说法,整个御史台集体响应,然后提jiāo给宰执秦桧大人审核,随后上报给皇帝,请示批准。
这就是中国某些文人的表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切身的利益,而没有黑白对错之分;至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等等,管他呢!
对于这份集体奏告,高宗皇帝考虑到大多数干部都这样想,觉得这样更能构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批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金牌急脚递
无论是在正面的战场上,还是黄河北岸的敌占区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捷报送上来。可是岳飞非但感觉不到开心,心中的不安反而越来越浓烈。
原因是,自从对郾城之战颁旨嘉奖后,十几天的时间,朝廷再也没有任何的音信送递过来,这显得太不寻常了。
从太宗皇帝开始,大宋朝廷一直对武将的用兵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岳家军这种巨无霸式的野战军,枢密院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前来了解情况,查询监督。
接连十几天的沉默,时间如此之长,要不就是朝廷有重大的变故,又或者是朝廷在政策上有一些大的改变。
反正就不是什么好事。
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朱仙镇大捷的那一天,岳飞还没来得及与兄弟们庆贺,朝廷的命令终于姗姗来迟了。
钦差宣读完圣旨,然后把圣旨放在岳飞高举的手中。这时候的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