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87 章(第3/4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飞仿佛遭受到五雷轰顶一般,静静地跪立在地面上,久久不能说话。

    这居然是一道班师诏。

    岳飞知道自己输了,输给了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秦桧。

    痛苦、无助、不解、彷徨、悲愤填膺等等,这些形容词恐怕都难以难以描述岳飞当时的心情。

    不单是岳飞,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时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良久,岳飞拿起笔来,给高宗皇帝回了一封信。反对“措置班师”:“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yù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响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岳飞的这片奏章写得言恳意切、一针见血、道尽了当时的形势,甚至被后世的史官评价为:“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可惜的是,这样一篇奏章。换来的是高宗皇帝的十二道金牌。

    在宋朝,所谓的金牌,是一尺长的木制通信檄牌,上面刻有八个朱漆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驿吏不得在驿站内进行jiāo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途中如有延误,必受严惩,「稽留一天罪至配流」。

    这种金牌,就是皇帝下达紧急命令所专用的的快递急件。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中记载道:“驿传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

    根据《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这十二道金牌是在同一天送抵岳飞的宣抚司衙门之内---“一日而奉金书字牌者十有二”。

    这十二道金牌都只有同一个命令,让岳家军马上班师回朝;而且语气之坚定、措辞之严厉,根本不容反驳。

    这种情况,可谓是史无前例,足以知道事情之危急和朝廷的决心。

    看来是一定要班师不可了,否则就是犯了逆上谋反的大罪。

    面对这种情况,愚忠致孝的岳飞又怎敢违抗,悲愤jiāo加之余,唯有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明代诗人李东阳回顾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时,在他的《金字牌》里写到:“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岳家军要撤兵的消息很快就四散传开了。

    当地的人民大失所望,如丧考妣,成群结队地来到军营中撼哭申述:“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岳家军之所以能够连战连胜,捷报频传,当地的民众可以出了大力气的。

    这本来就是岳飞所主张的“连接河溯”的全民抗金的行动。

    如今岳家军说走就走,留给当地人民的将会是女zhēn rén无情的镇压和报复。

    看着眼前的这些乡亲父老们,岳飞于心不忍,泪水从眼角处泊泊流出。无奈,岳飞唯有挥一挥手,让中军把圣旨请出来公示,语声悲咽道:“朝廷有旨,我不得擅自逗留。”

    大军撤至蔡州时,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到衙门内外,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书生。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叩头,说道:“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歧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衽。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