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3/4页)  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活出自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开始了。

    相信许多已婚的fù女都曾有这样的经验:在踏上红地毯的那一端之后,渐渐地才发现丈夫竟有许多行为实在很难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想改变对方。在古代,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在现代,就是用温柔或其他各种技巧,总之,无非就是希望对方做到自己的期望。同样地,在丈夫的心中也有一个完美妻子的模型,而他时时刻刻期待妻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父母而言,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对上司而言,有个模范员工的标准。而这一切一切的标准,我们总是等待着对方来符合,当对方做到时,我们眉开眼笑;倘若对方做不到,则所有的愤怒、埋怨、指责就此聚集,使我们痛苦不堪。

    ☆、原罪(3)

    (部分略……)

    ☆、真 爱(1)

    爱他,如他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

    一九九二年,台北市健康幼儿园的孩子出外郊游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整辆车燃烧起来,当场夺去二十几位幼童的生命。一位幼儿园教师林靖娟为了抢救小朋友,因而烧死于车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这件惨剧发生时,众人震惊,在电视报道的画面中看见那些幼童的父母因幼儿的夭亡而发出一片号啕。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皆深爱自己的孩子,在痛失自己的子女之后,那种悲恸、那种眼见自己深爱的人从眼前消失的哀痛,令我心有凄凄而不忍目睹。同时,林靖娟老师的壮举也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每个人都被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事后当地教育系统也举行了对林老师的颂扬和颁奖仪式,甚至决定为她塑立铜像,并将她的事迹收录于教科书中,作为学习的榜样。

    可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幅画面也许被众人忽略,然而却深深击中我的心,远远超过那些父母的悲恸和社会上对林靖娟老师的歌功颂德。这幅画面是林靖娟的母亲和她三位姐姐悲恸yù绝的情景,尤其是她母亲所说的话,到现在仍在我心中久久无法忘怀,她说:“女儿,你只有想到那些孩子,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这些深爱你的亲人?为什么你只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呢?”这话深深刺痛我的心。林靖娟的母亲抚养女儿十几年,十月怀胎,三年哺rǔ,含辛茹苦地看着她长大;当她第一次会叫“妈妈”、第一次会走路时那种兴奋的情形;当她还在襁褓中,母亲却必须因孩子的哭声,要在寒冷的夜晚离开温暖被窝,起来哺喂哭泣中的女儿。十几年的点点滴滴,这个女儿的存在已经在母亲的生命中种下了无法抹去的深浓爱意。曾经用无数的爱灌注长大的女儿,为了别人家的子女,刹那之间消失无形,母亲的确难以承受!

    我真的可以理解林靖娟的母亲和她姐姐心中的悲伤和难过,甚至对她的愤怒,因为她们是真的爱她!然而我的心中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由社会所建立的无形价值,紧紧捆绑着我们,远远超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重视?不仅超越那些爱她的人所付出的爱,甚至超越了这个人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生命被强迫选择、催眠、灌输,依附在那些并不存在的价值观上?而那些价值观对他们的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