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龍場一悟:無負初心(第1/1页)  阳明之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一年伯安從龍場赦返京城,任職吏部清吏司,黃綰和我為此請留吏部,伯安特意在我長安灰廠的右鄰卜舍而居,兩人同居同飲,日日聚講,他和我談及在龍場陽明洞中所著的《五經臆說》,談了數日,我深受震盪。著中所論是理所當行,然而,實踐上卻是勢有不可。我跟他說,身處眼前天下不應再提,行道必要隨份限所及,踰越了份限即不當理。自此,他便不再提起。」先生緩緩說道。

    兩人臨軒品茗,昨夜春雨過後,四下新綠,芬芳輕送,先生繼續說道:

    「伯安才智過人,不知道他的人卻往往見其狂態,這使他飽受士林批評,他所提的大學古本c朱子晚年定論,更是觸怒當世。平定宸濠之亂後,他提出致良知的學說,信他的人多,詆毀他的人更多。學術上的爭辯本來無妨,然而,自議禮一案發生,程朱學與心學的差異竟從學說路線之爭演變成朝中勢力的爭奪。伯安雖想置身事外,勢卻不可。他病逝章江的消息傳來,我想他奮不顧身,急於返鄉,必有非交代不可之事,只是他趕不及回去了。」先生停下來,喝了一口茶,再道:「他料知死後各種著作都會遭到搜錄,此一部《五經臆說》必招致王門的災厄,因而囑咐燒毀。」

    「先生又怎信我會燒去此著?」

    「我信天地良知!」

    先生一語,像是一記響鐘,夏冕恍然大悟,先生安排他去調查王陽明謀逆之據,實則為了阻止王門弟子遭遇滅門之厄,那日行前丟給他一本《傳習錄》要他去找謀逆之據,已是叫他明白,此心當無依無傍,如日處虛空,良知自然發用,隨處體認天理。

    夏冕想起王陽明歸鄉之際,在沙貝村的老宅牆上,留下一詩,說道:

    「先生可知陽明先生歸途中也曾到增城貴府?」

    若水臉上微微一笑,隨口念出:

    「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道同著形跡,期無負初心。」

    接著,他深深嘆了一口氣,說道:

    「他棄職返鄉,卻未在韶關候旨,想來,他人走到廣東增城時,已經知道自己的身體恐無法撐持了!」

    夏冕此時也想到,在南寧時林富說王陽明棄職出走是在馮恩前去欽賜行賞之後,當時的聖旨中,朝廷只賞恩思之功,隻字不提八寨c斷藤崖之役,王陽明即已預感朝中恩威有變,故而立刻要返回故里。

    返鄉途中,他特意經過增城,在先生老宅牆上留下這首詩,詩中「道同著形跡」一句,已是深託之意。

    甘泉先生和陽明先生自年少以聖學自許,知己相交,他們一生胸懷磊落,眾人只道他們學說所重不同,時有論辯,便以為兩人漸行漸遠,夏冕此刻也才能明白,原來兩位先生為人立身只是不負自家靈明,即與天地同在,在此天地中自是肝膽相照。

    夏冕回到廣東西樵山,甘泉先生說隨時可自官場離開,他想將書院重新整頓經營,以待先生歸退。

    春來山林,放眼嫣紅遍開,循著桃花飄流往深幽處行去,他想起在灕江上蘭亭遠去的身影,各自天涯,兩人無可相會,但何嘗不也是同歸於此浩浩天地。

    後記

    隔年,錢德洪與王畿雙雙在殿試中登第入仕,此刻,眾多王門弟子身居朝廷各部要職,方獻夫乃聯合任職翰林學士c科道官員等四十多名弟子,在京城慶壽山房會講王學,朝中的禁令至此形同解除。

    三年後,鄒守益和歐陽德主持國子監,為諸生開講陽明心學。

    明穆宗隆慶元年,王守仁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王守仁從祀孔廟,被尊為一代聖賢。全文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