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 章(第1/4页)  以和为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临危不乱,视死如归,是古士大夫的典范。他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说,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第5章 说文解“和”(2)

    其实在晏婴的“和同之辩”之前,就有人从世界宇宙的根本法则的角度谈到过“和”与“同”的道理。《国语郑语》中记载了史伯的一段论述: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同,天夺之明,yù无弊,得乎?

    史伯指出“和”是不同事物,不同因素的结合,是差异的统一,就是文中所说的“以他平他”;而“同”则是同一种事物或因素的重复,排斥差异,即所谓“以同裨同”。只有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和谐,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如果总是在同样的事物上一味地重复,就无助于事物的发展。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进一步打比方说,只有调五味才能制成美食,调配好五色才能绘成美丽的图画,协调好五音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假如只是一味、一色、一音,那就过于单调而难于出新,也就不会有和谐而美好的事物了。饮食、绘画、音乐等艺术要讲求和谐,一个国家处理政事也强调和谐,而周幽王的错误在于“去和而取同”,那么周朝的政务怎么可能不出现弊端呢?

    孔子后来也接受和发展了史伯和晏婴关于和与同的观点,并把它运用在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上。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做人上,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懂得什么是和谐的,他既知道发表不同的意见,又保持人与人之间和顺的关系,从不人云亦云,一味求同,压抑不同的声音。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只知道和上级、领导保持一致,随声附和,没有不同的意见。君子的态度有利于民主氛围的形成,集合不同人的智慧把事情办好,而小人的态度则常常无助于事情的进展,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可见,和与同的道理就在我们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它既是深刻的哲理,又是生活的智慧。

    其实我们现代人从“和”字的读音也能看到它丰富的含义。“和”是个多音字,它除了读hé,还可以读huò和huó,意思是掺和、混杂,表示将固体的东西与液体的东西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是对“和”的意思的一种恰到好处的诠释。和就是将多种不同物质综合在一起,使之融为一体,而创造出一种人们需要的新东西。而相同的东西一般是没必要经过“和”(huò)的。通过对“和”与“同”两个字内涵的比较,相信我们会更加理解“和”的意义了。我们于是知道,“和而不同”的人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国家则是君子之国,“和而不同”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而“和而不同”的美才是真正的和谐之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更多地体现出来“和而不同”之美。在尊重不同、承认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文学艺术都追求气韵的和谐生动,强调比例的协调匀称,讲究节奏的张弛有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和”的一种深层次理解,并将“和”的精神运用于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使中国传统艺术从具体作品到整体意境都浸染了“和”的鲜明特点。

    “和”与“国”

    “和”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最理想的生存状态,而人的生存又离不开“国”,国家要和平安定、和睦团结,人才能实现和谐生活的愿望。因此,在古代的语言文化中,“和”与“国”是有着深刻联系的。《左传成公十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