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1/4页)  以和为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华饰。音乐与礼教无关,而应该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xìng。因此,他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人籁”是指人借助笙箫等乐器吹出的声音,“地籁”是指风借助山川、林木以及地上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这些都是借助某种东西才能发出的声音,而“天籁”是发于自然,是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庄子说:“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就是说,天籁尽管吹出的声音有万般不同,但都是发自其自身,出于自然,后面没有一个推动者,并且这些不同之音又能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天籁之声“听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这种音乐无声无形,却无处不在,容纳万事万物。郭象注解说:“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即天籁是没有声音的音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也是庄子心目中最美的音乐。用庄子的话说:“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战国末期的荀子写了一篇《乐论》来专门论述音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论。荀子的《乐论》是为了反驳墨子的《非乐》而作的。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推重礼乐,而墨家却主张推翻礼乐。墨子什么事都主张“实用”“质量”,反对雕琢、装饰和华丽不实用的东西,不太重视人在审美方面的需要。他在《非乐》中否定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总之,音乐总是歌来唱去、放纵情yù、华而不实,既不利于圣王的事情,也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不能在治理天下中发挥好的作用。荀子针对墨子的观点,极力肯定音乐的作用。荀子批评墨子是“敝于用而不知文”,认为墨子只求实用,而不懂得审美。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

    (《乐记》)音乐是使人快乐的,是人的本xìng、人的感情所必不可少的。可见荀子是肯定人的审美需要的。荀子所提倡的也是雅正、中和、严肃、庄重的音乐,他认为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够陶冶人的xìng情,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才可以使民众“和而不流”“齐而不乱”。

    我们上面所说的关于先秦时期古人对音乐之和的思想言论,后来被总结在一本叫《乐记》的书中,《乐记》只有5000多字,其实也可以看做一篇文章。关于音乐之和,《乐记》中有这样的话:“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就是说音乐是模仿天地的和谐而产生的,礼是模仿天地的有序xìng而产生的。只有和谐,才能使百物都化育生长;只有有序,才使群物都有区别。还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足见《乐记》对音乐和谐思想的重视。可以说,《乐记》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音乐要“和谐”。和谐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感健康,因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音乐是感动于万物,然后在人心中生成的,它影响着人的情感变化。和谐的音乐,可以使政治稳定,国家兴盛。“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与政治是相通的。和谐的音乐,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因为“乐者,通于lún理者也”,音乐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联系的。总之,《乐记》的思想中处处不离和谐。在短短5000余字中,“和”字就出现了41次之多。《乐记》总结了先秦古人们关于音乐的言论,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发扬了“和谐音乐”的思想,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人们在谈论音乐理论时,无不受到《乐记》思想的深刻影响。

    精彩纷呈听乐器演奏音乐之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