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第1/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是下过硬功夫、死功夫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孔子十分善于向人请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意思是说,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一定有我的老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什么东西都值得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向一个人学习,不仅喜欢他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往往喜欢上了他不值得学习的地方,荀子就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这对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有用的方法,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获得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有害的东西。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就显得十分成熟而且必要,那里有他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思考。这一向人学习的方法也蕴含着孔子的另一拜师经验:不耻下问,也就是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子触及到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深层心理问题,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是容易的也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但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人们就不容易做到了,那需要对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相当的自信,他必须证明或者明显地感觉到比他人强,或者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然他总会感觉到那是一种耻辱,总担心人们是否把他看低了,从而使他的自尊心遭到伤害。孔子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除了对于自身的品德和智慧的自信外,或许与他所删定的《诗经》的影响有关,《诗经大雅板》中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即割草者,荛,即砍柴者,也就是向没有多少文化的樵夫请教,孔子自信是敏而好学的人,所以他到周太公庙后能事事向人请教。

    儒家主张全面教育,但是强调教育应该把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如果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那么教育就不算成功。,因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高尚的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儒家认为人的素质最核心的是人的道德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仁”是孔子学说也是后世儒家的教学核心,儒家的教育内容的核心也是“仁”,关于道德的培养我们已经在前面的修身等章节做了详述,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只是让我们明白,在学习儒家思想时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修身与道德的磨练。儒家努力要把人培养成为有仁德的人,成为志士仁人。儒家强调首先要“己立”、“己达”、“成己”,要“明德”,要“止于至善”。这是“修身”“明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肯定的要求。只有“己立”才能“立人”,只有“己达”才能达人,只有“成己”才能“成物”。接着将修己的功夫外推,形成对他人的“爱”和“恕”,即是“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的进一步展开。做到“己所不yù勿施于人”“己yù立而立人己yù达尔达人”。《学记》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善德,使之化民成俗,是建立国家政权,实施国家管理的首要任务。“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y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儒家在强调“德教”是也注重“智教”、“诗教”和“乐教”。从孔子的“四教”和以“六艺”教育学生的过程来看,在儒家的教育中包含有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除了上面讲到的道德教育,还包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及美育。汉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更加发达,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官学,还有私学。教学内容除了儒家经学之外,还有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卜筮、天文、历数、漏刻、兽医、校书等学科。除了通过经学培养国家管理人才之外,还着力于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儒家的“诗教”和“乐教”是通过诗和乐的教育来理解世界的真善美,提高人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的境界,在美学教育中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