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4页)  医宗金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yù食,大便□,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yīn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紧〕,不得为少yīn病,所以然者,yīn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yīn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当补之。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观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此“虽”字又何所谓耶?当改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呕吐而“不”〔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按】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犹以大柴胡汤下之者乎?当改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按】许叔微曰:大柴胡汤,一方无大黄,一方有大黄。盖大黄dàng涤蕴热,伤寒中要yào,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且仲景曰:下之则愈。若无大黄,将何以下心下之急乎?当从叔和为是,宜补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yù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yù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极吐下也。

    【按】王肯堂曰:“温温”当是“”。又云以呕下,疑有阙文,当改之。

    [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太yīn篇正误

    太yīn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自利益甚”。

    【按】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之下,若在吐食不下之下,则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从而移之。

    伤寒,本自寒“格”〔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义始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yào不合,当改之。

    [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少yīn篇正误

    少yīn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yù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按】“温温”当是“”,者,乃吐饮之状也,当改之。

    [卷二\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厥yīn篇正误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饮水多”,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当有“以饮水多”四字,若无此四字,乃yīn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当补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非”〔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此为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藏厥,与辨蛔厥之义不属,当改之。

    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