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3/4页)  咖啡奶茶经济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坦白了罪行,jiāo出了赃物,那么两个人都罪名成立;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4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关于上述情况,显然两人都抵赖是最好的策略。但由于被隔离无法串供,所以应该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人都会怀疑被对方出卖,于是都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出发,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4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了,得坐8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4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结果导致最坏的情况发生,两人都招。这就是纳什均衡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博弈。

    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对双方都有利的状态,这个均衡博弈的过程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心态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纳什均衡只是一种平衡,不可能让所有的博弈都是完美的。

    同样拿囚徒困境来说,假如事先两个囚徒就已经达成协议约定好拒绝认罪,那么警察这种分开审讯的方法就不攻自破了,纳什均衡就无法实现。纳什均衡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的,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对囚徒而言,虽然纳什均衡的效果产生了,但是有利的合作结果并没有出现。

    因此从个人出发,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导致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损失了自己的利益,也导致整体利益的下降。在非合作状态下,正确地实现纳什均衡才能得到好的“利己策略”。

    10为什么人们更相信专家说的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着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学生举手是因为那是个“德国着名”化学家,而不是因为真正地闻到了气味。

    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相信专家说的话,就像很多电视节目上提到某一现象或者介绍某一商品时,经常会用到“某某专家指出……”、“某某专家认为……”等等一些宣传手段,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商品的可信度。普通受众对于那些位高权重,有威信的人所说的话往往深信不疑,即所谓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权威效应,权威效应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认为专家往往是正确的,这样可以让自己不出错,增加安全系数;其次就是人的赞许心态,即人们认为按照权威去做和社会规范一致,就会受到赞许。

    权威效应不仅仅只是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应,在经济学中也可以进行深入运用,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

    在产品销售上,可以请权威人士做广告,以便更好地宣传企业产品的优点。在企业管理上,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方式,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在辩论会上,也可以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依据。不管在任何领域,合理地运用其权威效果都会收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假如你去医院看病,一个青春活泼、衣着靓丽、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准备给你看病,你可能不愿接受;当一个满头白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