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 人类行为的三大划分(第1/2页)  来自实验的奥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人类的行为,许多学者都做了详细的解读。构建了人类行为学的体系。但是上推到10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似乎鲜有提及(在一些书中只有很少的章节)。如何理解这一段人类空白?如何解释人类的大脑与人类活动对自身的影响?基因故事告诉人们生存竞争的残酷。也提醒人们真相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最终非洲祖先能独霸世界,应该说是生存智慧的胜利。

    《全球通史》中,对生存智慧以赞誉的口吻这样写道:

    “各种生物的进化是通过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的,这在更新世气候剧烈变动的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由于人类具备独特的c彻底变革环境的能力,所以不用经过生理上的突变便能很好地应付周围的环境。”

    作者把变革环境的能力称为是“文化”。认为:人类自旧石器时代诞生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史。并世世代代延续至今。美国科学家诺曼道伊奇在他所著《重塑大脑》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事实上,就是因为它(人类)有改变调整自己的能力,我们才能从更新世中脱身,继续向前进化。他认为“180万年至1万年前,当人类以打猎一采集方式生活时,大脑的行为功能模块通过本质上没有改变的基因被传了下来。因为我们都共享这些模块,所以人性和心理的基本层面是全人类都具有的。”根据此种说法,我们把“认知实验”也视为遗传基因的一个内在的模块也未尝不可。也就是说,人类以“认知实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文明,是因为首先具备了这样的基因内置模块而已。

    那么,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怎么来解读与文化有关的人类活动呢?人们是否可以认为“认知实验”就是人类活动的全部?或者说人类所有活动都与“认知实验”有关?

    毛 泽东是一位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在哲学上也相当有建树。他的关于人类活动的三个概念:生产斗争c阶级斗争c科学实验,仍然不失其哲学意义。在此之前,尚无人对人类的历史活动作出划分。也许认为这种划分是没有意义的。但本人认为这三个划分至少基本概括了10万年人类的活动史而不再遗漏。1937年7月毛 泽东发表了他的哲学文章《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即实践论),在此文章的著名论述中,他第一次提出“生产斗争c阶级斗争c科学实验”三个概念,他写道:

    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社会实践。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如果)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毛 泽东用非常简练而透彻的语言通过《实践论》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阐明了人类总的认知规律。并首先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情况提出三大方面的分类。“认知实验”作为基于哲学的概念,它所遵循的哲学原理不应该离开《实践论》范畴。但毛 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及实验一词的状况不多,他是这样提到科学实验的:

    马克思c恩格斯c列宁c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