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恩科春闱,考生百态(第2/4页)  浮香染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官的文章研读,揣摩对方喜好,这样进了考场才能有的放矢,不然文章做得再好,不合考官心意也是无用。

    但这次春闱,主考官迟迟未决,最早有传言说是身为翰林院一院之首的翰林学士刘向刘子政,前太师刘歆之父。后又反复,包括李未名在内的士子本来还觉得奇怪,但前不久朝堂巨变,他们心里却有了底,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想那故太师刘歆被定为逆党,这是诛九族的大罪,自然连累刘向这个年逾古稀的老父。而让董仲舒担任总裁,皇帝未尝没有要重用他的意思。

    不过这些对于李未名来说过于遥远,进入贡院,依着考号找到了号房,这个属于自己的小笼子。

    这却苦了白居易,他以为是刘向为本次科举总裁,因而向与刘向交好的著作郎顾况“行卷”。

    所谓“行卷”,说白了就是考生凭诗文方面的才华拉关系,走后门。

    此时风气,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在政治上c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

    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觉得得意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求得这些“贵人”c“名人”的赏识,以求推荐,增加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分”。

    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不过,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而须经显达者之推荐,向谁行卷,须郑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c政治面貌。所行之卷用熟纸,不可涂改添注,要字迹端正,应有标轴的装饰,投送时须附呈书信,表达求知的愿望。若隔时日再呈书信及投卷,则称为“温卷”。

    与之相对的,文坛前辈对待呈献行卷的青年或后进士人,多加以热情鼓励和指点,后进之士若因此高中,传出去也是一时美谈。

    白居易初次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没一点名气。

    于是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大诗人顾况,想让顾况推荐自己。顾况听罢白居易报上姓名来意后,一边翻读白居易的试卷,一边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当顾况展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吃惊,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并被顾况向刘向推荐。本以为此次春闱易如反掌,未料到事有反复,真是时也命也!

    贡院的格局都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在各州,只是大小不同,京城的贡院和长安的贡院,是最大的,长安是大周的西都,以前也举办了多场的会试。

    洛阳贡院的号房,比地方上的的要宽敞些,李未名一坐进去,就要收拾考篮,却在桌上看到了两根蜡烛。

    “这会试还真是考虑周到。”

    感慨了一句,李未名叫了个巡查过来,将蜡烛点上,此时天际才刚刚露白,光线昏暗,所以需要点烛。

    李未名进入小笼子之后,收拾了一下号舍,从箱子中取出了文房四宝,略有些发呆。

    这些东西,都是画霜为他准备的,想到那个表面上对一切事都漠不关心的女子,却对自己怀有深切的柔情,他的心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柔软。

    待得他将笔墨纸砚摆好,研磨润笔,巡查又走了过来,发了考卷。

    李未名拿起考卷,看了几眼,然后提起笔,在相应的地方写上姓名c籍贯,这些地方在收卷后,都是要封起来的,也就是常说的糊名。

    做完这些,李未名放下笔,深吸一口气,开始回忆起文章记忆。

    这时候,考官c副考官,以及同考官就要到考场的各处,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