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2/4页)  看罢西游不成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自鸟巢的乌巢禅师传了唐僧这部《心经》。

    唐僧听到了这部经文虽然立刻记在心里了,但并没有弄明白这部经的真正意思,更没有弄懂为什么乌巢禅师不回答自己的问题而只是说了这部经?正在唐僧纳闷的时候,乌巢禅师已经踏上云光转身就要回树上的大鸟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禅师不肯放手,继续追问去西天的路应该怎么个走法。禅师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经回答你了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既然这样,那就给你个通俗的解说罢。"于是,乌巢禅师又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个顺口溜儿表面上预言了唐僧取经一路上的经过,其实正是乌巢禅师对自己刚才所说的经文专门给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读,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个顺口溜和《心经》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佛经本身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如何理解,要靠个人的悟xìng。历史上曾经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对这部《心经》进行过解释,但哪个像这段顺口溜儿这样生动形象?经其实不是用嘴巴念的,而是当路来走的,念经就好比看行进图,按图索骥,我们便知道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而乌巢禅师所说的顺口溜儿正是唐僧一行的行进图。"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取经本身就是对这部经书的最生动,最通俗的解读。

    对于唐僧来讲,经历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难,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经。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你唐僧不是要问取经的路在哪里吗?就问问你身边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说完了这番话,乌巢禅师一跺脚,化做金光走了。孙悟空嗔怪禅师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用棒子往上乱捣,可却不能碰到那个大鸟巢的一缕藤条。看来这时孙悟空的修为离这位乌巢禅师还差得远看得见,但怎么也够不着,还远没有"悟"呀!

    自从乌巢禅师传了这部经以后唐僧没有一天不念,没有一刻忘记。就这样唐僧带着石猴、野猪和水怪,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魔障,一路西行,寒来暑往,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这一天,取经队伍马上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孙悟空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悟空反问道。"悟空,那你明白了吗?""我明白,我明白。"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心照不宣。猪八戒、沙和尚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

    是呀!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悟空所解的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经,这才是真解。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