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3/4页)  看罢西游不成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这眼睛就是人心里的悟xìng。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时候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唤你走出牛角尖儿,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他称其为《多心经》,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还记得比丘国里孙悟空变做假唐僧吗?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那个白鹿精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白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从此以后"多心"就会变成"一心"。这部经的名称也就变成了《心经》。

    在唐僧一行遇到乌巢禅师的时候还有个小细节,这位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还问"这位是谁?"而从后来他说出的顺口溜儿看,他早就知道这位多年老石猴。他这样说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而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历程写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嘴来念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来岁时读和四十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读《多心经》也是如此,从根本不懂,到逐渐明白,到最终的了悟,取回了无字真经。其实,《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经》读成给孤园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这部佛学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最好诠释。

    -------------------------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

    -------------------------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很多年以前听到过的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句话,至今读起来依然感觉是那么舒服,那么自在。

    有人说:如果不知道耶稣,就不是西方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东方人。的确,观音菩萨受到东方人最广泛的敬仰和崇拜,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她已经成为救苦救难的化身。"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流传在民间的形象非常之多,有杨柳观音、卧莲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八臂观音、多罗尊观音、阿么提观音等等,据说有三十三种之多。观音菩萨从庙堂之上的莲花宝座,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人们的心里,成为慈悲的同义语。在中国,她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所有的神灵。

    同样,观音也走进了《西游记》的世界里。而且,在这个世界里观音菩萨更富有亲和力,在这个世界里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偶像,她所展示的慈悲是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而不是仅仅一种抽象的概念。

    还记得观音菩萨出场吗?这里面很有些深意。观音的第一次亮相是应邀出席天宫主办的蟠桃大会,谁承想赶上齐天大圣把神界这么重要的社jiāo活动给搅了局。观音在各位社会贤达的推举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