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 章(第3/4页)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不过是在山的另一边隐居的人罢了。但事后洞口又被封死,却增添几分神秘,显然隐居者视这里为禁地,不愿被外人踏足。

    郑道士为何面对秘境裹步不前?文中并没有任何jiāo代,淡定的一句“当还”,他就老老实实回来了,连一句都不多问。是不是不愿打扰另一个世界的人,以免冒犯了神仙呢?

    误入秘境的传说,古代特别盛行,尤其是魏晋时代,但这些文字多为虚构,不过是寄托了人们想要脱离现实的心情。一类如陶渊明的误入与世隔绝的快乐国度;一类如《述异记》中遇到仙人的烂柯故事,后续常常是山中一日人间几十年过去;还有一类是走进鬼怪变幻出来的宅子。而在西方,这样的题材更多地添加了探险和开拓的元素,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鲁滨孙漂流记》《地心游记》等,由此看出,东方人对大自然和未知,似乎更多了几分敬意。

    再看《神仙拾遗》里,有一则故事和此文很像,却更加神妙:晋代有位老翁失足堕入了嵩山北坡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在洞里走了十几天,突然豁然见光明处,一个草屋里,两个仙人在下棋,老翁讨了一杯水喝,一喝不得了,顿时气力十倍,比保力达蛮牛还厉害。

    “你想不想留在这里呀?”

    或许是牵挂家中,老翁摇摇头。

    在仙人的嘱咐下他走进西边的一口大井,井里有许多蛟龙,井里的泥又香又好吃,吃了不饿,等他从井里走出来时,发现自己竟然在青城山,而自己已经在井里走了半年多了。

    后来,张举说:“你喝到的是仙人的玉浆,吃的井泥是龙穴石髓,已经得道成仙了啊!”

    《玄中记》又记载,青城山有个神奇的洞,分三岔,西北能通昆仑山,这个老翁很可能是走了其中一个岔路。

    曾有科学家说,外星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因为厌倦了人类的战争转而建立地下王国,世界各地一直有关于这些地下王国的传说,其中包括北极通往地球中心的路口、石油和煤炭勘探中的发现、俄罗斯超深井钻探、史前遗迹之下的星门……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提出“虫洞”的概念,它是连接两个维度的超时空隧道,如果这些故事里有一部分是真实的,那么这些人会不会就是走进了这样一个隧道呢?

    建康人方食鱼,弃鱼头于地。俄而,壁下地穴中,有人乘马,铠甲分明,大不盈尺,手执长槊,径刺鱼头,驰入穴去。如是数四。即掘地求之,见数大鼠,鱼头在焉。惟有箸一只,了不见甲马之状,无何其人卒。

    京城有个人吃鱼,鱼头丢到地上,准备犒劳家里的阿猫阿狗。

    谁知没过一会儿,阿猫阿狗没来,倒是有个不到三十厘米高的小人从墙角的一个洞里蹿出来了!

    只见小人披甲骑马,手执长槊,叉了鱼头就奔回洞里去了,三番四次。

    见到这一番莫名其妙的表演,吃饭还真是不无聊了,但人总是喜欢探个究竟,于是主人找了几个家丁,把墙角那洞深挖开来,看看是什么东西在作祟。

    只见几只肥大的老鼠吱吱叫着四散逃逸,鱼头孤零零地躺在那儿,唯有一根筷子陪伴,而那披甲骑马的小人则不见踪影。

    原来是老鼠精啊!

    不过是偷个鱼头,还要幻化成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大摇大摆地出来,这和那喜欢夸大其词的黄鼠狼倒是一副德行。可怜的是,既然都精了,还要捡人家的残羹来吃,别的志怪里就从来没写过狐仙扒垃圾堆找东西吃,这老鼠精还真是活得憋屈啊!

    《广古今五行记》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小人:唐高宗永淳初年,老夫人大白天在屋里坐着,“忽见屏外有小人骑小马入来,人长二三尺,马亦相称,衣甲具装,光彩辉日,于庭内巡墙驰走,良久方灭。”后来这老夫人就开始神经错乱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