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北魏——盖吴传(第1/4页)  败寇列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乙酉)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条谣言。

    “灭魏者吴!”

    当年九月,关中卢水胡领袖盖(gě)吴率众在杏城(位于今陕西延安市黄陵县西南)宣布起义,一时之间,许多胡族纷纷响应他的起义。

    之前已经向大家介绍过卢水胡这个民族,他们兼具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体貌特征,作战勇敢,经常以中原王朝雇佣军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之中。

    其实说起卢水胡的起源,最早的时候可以追溯到汉代,卢水胡的先祖脱胎于月氏的一支,后来被汉朝安置在安定郡生存,但后来随着历史和时间的迁移,卢水胡也曾经移民到关中的纪录。

    而之前在《齐万年传》中提到率卢水胡起义的郝散,郝元度等,在当时都属于是卢水胡大姓。

    当然,诉说这些史实和盖吴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卢水胡,作为匈奴的别支,一度是中原王朝重点利用和重点提防的对象,历朝历代对于这个民族那可以说就跟防贼一样的防着他们。

    从东汉三国时期的曹魏卢水胡问题一直到西晋时期爆发的卢水胡叛乱,卢水胡已经被中原王朝从信任的名单上抹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严加防范和重点照顾。

    当时北魏在位的皇帝是魏太武帝拓跋焘,他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皇帝,可拓跋焘在处理不同民族的关系上,却表现的不太地道。

    当年拓跋焘率兵灭掉胡夏,西伐柔然,吐谷浑的过程中,对于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尤为严重,甚至还在平定关中之后,出现过“讨徙叛胡,出配郡县”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胡人民族和魏国的矛盾。

    除了强制迁徙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设立军镇加强管制和加重赋税,盘剥胡民等措施,也使得拓跋焘和河西关中诸胡的矛盾激化。

    当时盖吴起义,除了因为魏国境内流传的灭魏者吴的传言之外,更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民族被压迫之后做出了强有力的反抗。

    盖吴的起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聚集了十多万人,这正体现了矛盾激化后的集中爆发。

    在集结了大部队之后,盖吴的起义正式拉开了序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乙酉)十月初三,长安镇副将拓跋元纥(《魏书记载为拓跋元纥,《资治通鉴》记载为拓跋纥》)率领军镇所部人马讨伐盖吴的起义部队,结果因人数差距太大,被盖吴起义部队所杀。

    此战,大大提升了盖吴获胜的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起义部队的战斗士气。

    于是盖吴下令,率兵强渡渭水(发源于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途径甘肃天水,陕西宝鸡,西安等地,最终经潼关县汇入黄河),然后直奔南山(位于今陕西西安市终南山)。

    当时拓跋焘听闻关中卢水胡聚众造反之后,那是勃然大怒,本来就对其他民族心怀芥蒂的拓跋焘,面对盖吴起义的攻势,他决定出重拳处理。

    他先是高平调集来敕勒骑兵,然后下令奔赴长安,直捣叛军。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敕勒人,他们原本是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臣属于匈奴的一个民族,中原称之为丁零族,鲜卑人称呼为高车族,后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敕勒人迁入中原,成为了中原众多民族中的其中一个。

    而在北魏时期,敕勒人一直是鲜卑拓跋氏家族的忠实拥趸,直到后来出现六镇之乱,部分东西部敕勒人开始公然投靠起义部队,与北魏撕破脸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除了派出大量的敕勒骑兵讨伐盖吴之外,拓跋焘还派出将军叔孙拔总领并州,雍州,秦州三镇兵马,然后率兵屯扎到渭水以北,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