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1/4页)  原来曾国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群策群力,夷平大难,转移风气。曾国藩的道德文章,即使不能说是千古以来所罕有,至少在清代是第一流的人物。尤其是在道光咸丰以后,人心日偷,整个国家社会都有分崩离析之危险的时候,竟然能有曾国藩这样一个节行文章俱属卓荦不凡的人出来挽救国家危亡,转移社会风气,实在可说是国家与人民的福分……”

    王尔敏这样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固亦如常人者,而其深厚之学识修养,坚贞之志节毅力,则远非常人所能及。曾国藩带兵日久,历经折磨,迭遭倾挤,无不逆来顺受,忍辱含垢。经过长期奋斗,终能建立大勋,功名盖世。此种坚苦贞定之毅力,实为曾氏过人之长。用于当日官场,乃最有效之适应方式。”

    百余年来,史家蒋廷黻对曾氏之评价可谓最为公允详尽。他说:

    “曾国藩是中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他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满清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似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满清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内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干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绕环着,长期的内乱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以要维持满清,最大的理由在此。

    “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现在我们要指出他守旧事业的流弊。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高。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收复南京以后,曾自己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很多。足证中国治军的旧法根本是有毛病的。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宗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出旧法子的毛病。”

    百年来,后人并未忘记曾国藩,对其作出形形色色的评价。近些年来,社会上更是兴起一阵“曾国藩热”。这股热潮使曾国藩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曾国藩仿佛一位神秘的历史老人,让人对其充满了兴趣与迷思。

    说不完,道不尽……

    第一章治家

    家情(1)

    曾国藩的祖籍为湖南衡阳。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通常称为“始迁祖”)叫作曾孟学。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族中称为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娶妻蒋氏(继妻刘氏),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曾国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岁时故去。

    嘉庆十三年(1808年),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白杨坪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竟希二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其号为星冈公)是他第二个儿子。

    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