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两年,志浩和众同学一起转至三河镇的三河中心小学。一来到校门口前,只见一座威严的石头砌就的大门,门上用高书“爱国c勤奋c健康c文明”,仅这一座石门便让这群乡下孩子瞻仰了许久。
由于人数众多,校方不得不增设一个班,人数足有五十余人,全是来自三河镇周边的村子。
即便那会儿害人不浅的英语尚未加入课程,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的课程是相当吃力的。科目也就六种,语文c数学c思想品德c音乐c美术c体育。主副分明,通常都是两节语文或者数学加上另外一门杂课构成学生的一个上午或者下午。
周六,午饭时志浩本打算写会儿作业,无奈禁不住小伙伴们的盛情邀请便吧作业推到了夜里。
夜里,又早早地睡下了,作业什么的推给了周公。
周日
是的,他推了两天,以至于作业没能起笔。想了想还是周一早上早点去补作业吧!
周一早上,他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刚要提笔做作业的时候,又禁不住几个同学的诱惑,和他们玩到了一起。
好在上课时老师没有检查作业。
语文老师是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女老师,常常绑着马尾。她身材瘦小,五官还算精致,言语间总有一种本地人难以驾驭的“儿”化音,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
今天要讲新课,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业就是预习这篇课文。
所谓预习,就是把一篇课文分段,理解各段大意c全文大意,找出生字并注音,总结全文,简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等等。
无疑,这是一个繁重的工程,尤其是对一个还看不懂文章表面意思的小学生来说说。好在“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
街头巷尾的书店里热卖着一大堆教材解析书,对同一本教材往往有五六种不同的教材解析,并且每本解析书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同一类的教材解析书又分成学生用和教师用两种,配套使用。他们这几个老师根据解析书与自身“学术观点”的差异或是书店与自身钱包的问题是否一致来决定使用哪种教材。在开学初的时候通知每一个学生在指定的书店购买指定的书本。教师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使教材解析书的作用无限放大之余更显得教师的多余。
“上课儿。”讲台上的老师中气十足地喊道。
“老师好!”台下的学生们齐齐站起,齐齐喊着。
“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她说着便双手抱胸立在窗前,兀自惆怅起来。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正在下雪,天气冷得可怕在她周围洒
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同学们咿咿呀呀地念着,在他们的理解中,所谓“有感情地朗读”也只不过是注意点音量罢了。
他们费力地念完后,老师还意犹未尽,良久才反应过来接着上课。
“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大意?”她低头看着教师专用的教材解析书问道。台下的一干学生奋力举手,渴望能被老是选中。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苦难生活的描写,”学生甲幸运地被选中,起身但却低着头看着桌面上学生用的教材解析书,“表现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提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小女孩最终的死亡是对资产阶级无声的控诉。”
学生甲答完后坐下,胸前的红领巾显得更鲜艳了。
志浩看在眼里,在他的座位上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甲不过是照着教材解析书里的答案念的罢了。而站在不远处的老师自然没有看不见的理由,可她毫不理会,反而欣慰般地点着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