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仍是早上两节数学,下午两节语文再掺着其他可有可无的科目。数学已经开始教新课了,第五单元的《24时计时法》。志浩十分感兴趣,因为志浩爸爸先前回来的时候给他带了一只电子表。
不过由于考试大纲上不要求,所以出于赶进度的考量,数学老师决定这一单元“自习”。所谓“自习”就是“有兴趣的自己看”。自然,这堂课就直接跳到了第六单元的《正方形与长方形》。
数学老师踹着高跟鞋,挺着略显干瘪的胸,扭着肥得不行的屁股在教师里踱着。随着高跟鞋敲击地板的声音,她缓缓地向台下的同学们讲解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定义。原本,台下的一干小孩是知道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可经她这么一讲解便全体糊涂了!
当老师转到王同学的身边时看了看他的课桌,拿起了太多书,看上几许。随后挥舞着那本数学书想其他人说道:“你们要多向王同学学习,老师刚刚看了他的书,他已经预习到了最后一章了。课后的习题,他从第一单元就有在做,而且书的纸已经很薄了,肯定是用铅笔做完之后又用橡皮檫再做一遍的。是不是啊?王xx!”又转头问他。
王同学微微地点头。
“那你已经做了几遍了?”她面带笑意地问道。
“三遍了老师!”他羞涩地说。
“你们看看,王xx虽说不是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但肯定是在数学上最用功的。要是你们每个人都这样那老师就可以不用那么每天布置作业,还要每天检查这么辛苦”
“那你不还是会领同样的工资!”志浩自顾自地蚊语。
“我们用掌声表扬一下王xx好不好?”她问,可哪里是询问的语气,带头鼓起了掌。
王同学适时地站起来,机敏地扶了一下眼镜,面带微笑地迎接着四面而来的掌声。胸前的红领巾仿佛更鲜艳了。
志浩仍是不解,明明做了一遍之后就已经能把题目跟答案记在脑中,为什么同样的题目要做三遍?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去年,二年级时的数学题目: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唯10厘米,宽唯5厘米,求其周长与面积。
这体型在三年级的数学书上也时常见到,可多少有了一些区别: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木板的长唯10厘米,宽唯5厘米,求其周长与面积。
多年后的一天,当志浩趴在桌上听着讲台上的老师讲着本不该出现在课堂之上的课外话题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在他8c9岁时有专家学者指出当代的教育背离实际,毫无实用价值。于是乎便有了这种细微的变化,细微地让人感觉没有变化。
唯一的变化或许仅在解题步骤上:
二年级:(105)2一152一30厘米
510一50平方厘米
三年级:木板的周长为:(510)2一30厘米
木板的面积为: 510一50平方厘米
答:木板的周长为30厘米,面积为50平方厘米。
而考试的意义也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的“考你懂不懂”变成了“考你能不能让老是知道你懂”!
第二节,“胖而平”的数学老师只讲了讲题目c考点之类的,倒也无话。而第三节的思想品德由于并无考试,更无任何要求。所以老师和学生都不在意这堂课讲的什么。通常这种科目的老师直接由校领导担任,其存在的价值也仅仅是“自习”罢了。
由于下午的语文课要交昨天布置的作业,一时间课堂节奏加快,大多数同学都奋笔疾书,使得一向吵闹的思想品德课堂庄严了不少。
下午,上课前,语文老师特意早到教师收同学们的作文看。讲台上的老师庄严地一页一页地翻阅着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