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将军令(第2/4页)  卜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是大是小,都一手提一水袋,个高儿的水袋大一些,男孩的比女孩的大点儿。

    “鱼儿须”浅流的一段儿,河边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分列着平整的青石板,每月十五的夜里,月下的青石板亮的晃眼。女人们各自寻了自家不知传了

    几代的青石板,有条不凌的涮洗衣物,高低不一,有男有女的孩子,赤条条的在水里嬉闹。“鱼儿须”的孩子,无论男女,过了七八岁还不识得水性,便

    要冠个“笨”字了,伴随一生的“笨”字。伶俐的小家伙,有个四五岁,就能见天儿的往家里带两尾鱼回去。

    “鱼儿须”的另一头就是楚皇朝了,河岸上密密麻麻的长着郁郁葱葱的林子,至于林子后面有什么,就远远的超出了“上唇尖儿”的想象。

    伴随着一阵咻咻的声响,对面的河岸上,密林中,穿出一只只箭矢,“鱼儿须”清冽的河水泛起了红色。密林中随着利箭穿出一匹匹高头大马,马上

    是一个个披甲的士兵,铁甲在身,长刀在腰,弓箭在背,长弓在手,比这“鱼儿须”的河水还要冷冽。长长的马腿淌水而过,马腿下“鱼儿须”散落着高

    低不齐c男女不一的孩子,一个个女人扑倒在青石板上,鲜血涌出,滑落平整亮丽的青石板,染红了衣物,汇进“鱼儿须”,刺鼻的腥气引得“鱼儿须”

    的小鱼翻腾跃起。河岸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水袋,这本应是从另一条小路回邑上的时候,用来装香甜的井水的。

    较“鱼儿须”还要冷冽的铁甲,踏过“鱼儿须”,跃上岸来,还弓在背,抽刀在手,三匹马一小队,四散着闯进“上唇尖儿”的一条条巷弄。初时还

    可闻得鸡鸣犬吠,而后,马匹汇聚,“上唇尖儿”陷入沉沉的死寂。冷冽的铁甲自“上唇尖儿”南邑口窜出,扑向了另一个邑口。

    拒虎营,军帐林立,错落有致,披甲持枪的一列列甲兵举着火把穿梭其间,座军帐之间支一大火盆,燃着熊熊的火。

    一只健硕的雄鹰盘旋着落在一顶不起眼的军帐前,低鸣一声。帐内转出一藏青长袍的道士,自雄鹰羽下摸出一张帛书,轻拍几下鹰翼。雄鹰雀跃两下

    ,展翅飞起,越过一顶顶军帐,复归高远而深沉的黑夜。

    将军帐里立将军,道士再进将军帐,展帛书一观。

    “殷将军自鱼上唇邑而入绍越县,绍越三十六邑已下十八。”

    “嗯。”帐里的披甲苏武面色肃穆,闻言应一声无话。

    “苏将军如有雅兴,不如手谈一局?”

    “营中有战事,不便消遣,居士勿怪。”

    “呵呵,是小道唐突了。”

    南石邑的祖祖辈辈,老老小小,一代又一代下来,都识得“南石邑”三字,最先学会的也是这三字。南石邑的南邑口,不知自何时起,东西各立着一

    块儿有两丈有余的高大巨石,形成了南石邑的门户。东面一块儿巨石自上而下书三字“南石邑”,南石邑因此得名。南石邑口口相传,这三字不凡,邑上

    古时出过一个可立佛寺的金刚,邑里的佛寺供奉的紫贤金刚便是出自南石邑。

    戌时,一匹高俊大马侧卧在南石邑口,马前立一人,着铁甲在身,仰头观望“南石邑”三字,怔怔入神。三三两两的士兵奔马自南石邑大大小小的巷

    落而出,向着南邑口而来。出了邑口,四处散落停留,也不互相搭话。个个面色肃穆,既不恐惧也不兴奋,似有几分焦躁和难以言状的不悦,反倒是一匹

    匹高头大马兴奋异常,原地打转,不时嘶鸣,喷着热气。

    最后一匹出邑口的披甲士兵明显高人一头,壮硕的很。出了邑口,翻身下马,执马鞭上前来。

    “将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