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未央宫里一处叫做白虎观的建筑里组织了一次全国儒家经典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距“石渠阁会议”整整130年,可以称为儒家学派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儒二大”),相同之处是,会议依然由皇帝亲自主持,且也将会议记录出书。此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与会者有魏应c淳于恭c贾逵c班固c杨终等,都是大学者,真是“谈笑有鸿儒”。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裁。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会议的记录由笔杆子班固整理编辑成一部书――《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白虎通义》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儒学神学融为一体的特点。
“儒二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呢?我们要从头捋一捋。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从而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最重要的,皇帝成了名正言顺的天子。
与此同时,肇始于西汉末年的今文古文之争经历了王莽新朝后愈演愈烈,到东汉初年,今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导致章句歧异。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把西汉宣帝c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章帝依据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开会就开会吧,但这次会议却有个显著特色。那就是在这样一次严肃的御前会议上,君臣却一本正经地讨论和记录起了性问题!简直是令人大跌眼镜!君臣们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五十岁的妾几次这样的细节。这不是有辱斯文吗?
在《白虎通》嫁娶篇里赫然写着:“男子六十闭房何?所以辅衰也,故重性命也。”又曰:“父子不同施。为乱长幼之序也。”《礼内则》曰:“妾虽老,未满五十,必预五日之御,满五十不御,俱为助衰也。至七十大衰,食非肉不饱,寝非人不暖;七十复开房也。”大意是妾五十之前要五天嘿咻一次,五十岁就别嘿咻了,那样双方都会衰弱。七十岁的男人身体衰弱很厉害,必须吃肉才能饱,睡觉必须抱着人才能觉得暖和,所以七十岁又有必要和妾嘿咻了。总之,强调的是上了年纪的男人需要通过以获取女人阴气,补充自己衰退的阳气。
《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例如礼仪c音乐c舞蹈c诵诗c写作c射箭c骑马c驾车等,令人惊奇的是,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
《白虎通》“辟雍”篇是关于教育的,其中说,贵族子弟从十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十五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十岁“出就外傅”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十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看来“寄宿式学校”最迟在东汉时就有了,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在家不便进行性教育。当然根据“有来学者,无往教者”的礼制,天子太子,诸侯世子均“就师于外”,这也是为了“尊师重先生之道也”。那么,为什么性教育要在学校进行而不能在家中进行呢?从《白虎通》看来,解释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