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白虎通》:一次涉及“性教育”的御前会议记录(第2/6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亵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这段话里所说的“夫妻变化之事”就是性方面的事;“极说”这两个字说明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性教育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那时的贵族子弟,十五岁进“辟雍”,二十岁毕业,五年的学校生活中有性教育,这似乎可以和今日的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相媲美,不过前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后者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如此而已。其实,古人很重视性教育是因为性有三大功能,即快乐的功能c健康的功能和生育功能,而且古人是十分重视性的生育功能,因为他们把繁衍后代看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的目的也是为了“广继嗣,事宗庙”,而生孩子必须通过要进行,所以必须对嘿咻加以指导,这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这也让《白虎通》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史上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性教育的正式记载始于汉代,始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也是颇有意思的。

    1c巨能编

    从《白虎通义》所引的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c《诗》c《书》c《春秋》(包括各家的《序传》)c《礼》c《乐》c《论语》c《孝经》以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搅拌在一起。也就是说,汉章帝和一群儒家饱学之士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儒家经典之经和谶纬之纬集体编织了这么一部书。这次会议的一大“历史功绩”是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且对“父为子纲c夫为妻纲”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当然是胡扯)。

    2c制定教学大纲

    《白虎通》还是一部东汉的教育大纲,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予以极大的期望。它认为“教者,所以追补败政,靡弊c溷渴”(《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汉初,兴教化以克服“败政之乱,靡弊之废,溷渴之状”为当务之急。因而《白虎通》指出:教育何谓也?教育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对于如何促使百姓及其子弟能知人伦,以别于禽兽,《白虎通》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方案:第一,要立庠序以导之,立庠序的目的在于“行礼乐,宣德化”(《白虎通德论》卷七《三教》)。

    第二,强调师德。要用“里中之老而有道德者为右师,教导里中子弟”(《白虎通德论》卷四《辟雍》)。

    第三,以“忠c敬c文”作为向百姓教化的基本内容。在这里,“教人以忠”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忠于一切,行为之本”,忠诚是一切的根本。

    很明显,这里所提出c倡导的内容,不过是孔子行忠信的儒家教育学说。

    关于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内容,《白虎通》中有具体的要求:以“五常之道”训化人的德性,以“五经六艺”培养人的才术。

    所谓五常之道的教育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其二,正六纪,即诸父c兄弟c族人c诸舅c师长c朋友。做到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我们看到,汉朝统治者实行独尊儒术以来,儒家道德教育正式进入了全国的课堂。历史证明,自汉以后的中国教育史,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一直占有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影响到近代。

    五经六艺包括智育c美育等。教育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诗教,培养人温柔宽厚的性格;乐教,培养人广博易良的情操;礼教,培养人恭俭庄敬的品质;书教,培养人属辞比事的志趣。

    《白虎通》关于教师的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