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白虎通》:一次涉及“性教育”的御前会议记录(第3/6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也有明确的阐述,认为人要懂得道理,获取知识,就必须向老师学习。“是以人虽有自然之性,必立师傅焉”(《白虎通德论》卷四《辟雍》)。教师应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任何人不可取代的,“尊师重先,生之道也”(《白虎通德论》卷四《辟雍》)。这是尊师重教的提法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辟雍》篇中提出建立“辟雍(天子之学)――泮宫(诸侯之学)――庠序(乡里之学)”的教育体系。好比今天的小学――中学――大学。“辟雍”的作用是行礼乐c宣德化,使教化流行于天下。“泮宫”的建筑相当于半个辟雍,意即只能教化一方。“庠序”是乡里教导民众的场所,跟以前的识字班差不多。冬闲时均入学受教,立春后则就农事。教师对“出入不时,早晏不节,有过”者要进行告诫,并及时发现“有贤才美质”者予以选拔深造。如能这样的话,则“顽钝之民,亦足以别于禽兽而知人伦”。故结论是:“无不教民也。”即没有不受教育的人。总之,《白虎通》对教育的社会作用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3c强调依法治国

    《白虎通》遵循儒家重礼教的治国纲领,但并不贬斥刑罚的作用,而是认为刑罚可以“佐德助治”。《五刑》篇中指出:“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只有通过教化才能知礼。“礼不下庶人”也是为了鼓励民众上进,“使至于士”,就可以享受礼遇了。设刑罚是为了使人“有所惧”,也带有教告的含义。这样,刑与礼就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c那些荒唐到你想笑的推理

    《白虎通》是运用儒家经学理论为封建统治的神圣化c合理化作论证的一部经典著作,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清代周广业遍考晋宋至唐诸史c志c传及释经集类之书,援引《白虎通》不下数百条,可见其影响之大。《白虎通》对教化与刑法的不同作用及相互关系的阐发,以及对教育的意义c目的和方式的论述中有一些合理因素,有可供借鉴之处。它在经学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显著位置。但《白虎通》强调纲纪伦常,其理论依据是天人相应c阴阳五行,科技含量基本为零,应予否弃。而且该书行文多为条文式的判断句或简单比附,只是依赖经籍的论点和统治者权势下结论,扯淡之处比比皆是,这也严重拉低了它的学术价值。至于其中很多男尊女卑的观点,就更是糟粕。

    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爵”篇论为何妇人无爵位: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礼》曰:“生无爵,死无谥。”女人属阴,地位低,在家以外没什么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服从为主,没嫁人前听爹的,嫁人后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听儿子的。所以,要爵位何用?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妇女参与政治的权利。

    再比如“子顺父c臣顺君c妻顺夫何法?法地顺天也。”儿子要顺从父亲,大臣要顺从君主,妻子要顺从丈夫,为什么呢?这是效法大地顺从天空啊!纯扯淡吧?当然,在先秦,只有韩非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在哲学上,还强调“天尊地卑,阳尊阴卑”,韩非的“三顺”才是“三纲”的始俑而并非儒家所创。但是,汉以后百家思想以儒家为核心走向融合,这种糟粕却又被儒家吸收进来,不得不说后世儒家又难辞其咎!

    嫁娶篇里则这样说:

    礼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礼仪上规定男人娶女人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女人属阴,地位低,就要靠阳来成就。所以《谷梁传》说,阳倡导阴附和,男人做女人跟。就这么胡说一通然后就“夫唱妇随”了。

    又比如关于离婚――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