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代识字课本系列:从《史籀篇》到“秦三苍”再到“汉三苍”(第1/2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人用什么办法识字?那时有没有识字课本?

    有。而且自西周时就有了,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而且字体从繁到简,字数从少到多,不断完善c发展c壮大。

    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是西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编的《史籀篇》,收录的文字是当时通用的大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林立,言语异声,文字异体。到了战国末期,籀文大篆已通行500多年,书写繁难,多有不便,已经不能适应日益繁复的社会活动了,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就有求简取便的自然需求。秦国为周之故土,使用的文字自然是古籀大篆一系的文字,而其他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文字则与周秦系文字颇有不同,王国维先生谓之“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到秦统一六国之时,秦人在原有大篆的基础上,颇有省改,取其便捷易用,这种比大篆简易省改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大篆c小篆等名称,都是后世学者所拟定的,当时人并不这样称名,小是相对于大而言的。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着手统一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全国推行简易规整的小篆字体。为了顺应这一“书同文“的文字改革国策,丞相李斯作《苍颉篇》,共7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共6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共7章。三人所作共计3篇20章,世称“秦三苍”。这三篇读物的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即小篆字体。可惜秦国亨祚日短,二世而亡,李斯等人的《苍颉篇》在“正文字”和“教小学”诸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汉初,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 60字为一章,凡 55章,共3300字,并称《苍颉篇》。其后扬雄采摭众家之说,辑成《训纂篇》,顺续《苍颉篇》,凡34章,章60字,共2040字。东汉的班固在扬雄续作的基础上又续作了13章,章60字,则为1380字。东汉和帝时,郎中贾鲂又在班固续作的基础上扩充为34章,章60字,则为2040字。这样,《苍颉篇》包括它的续作,就达到了123章7380字,俨然是一部煌煌大典了。班固《汉志》记载:“苍颉一篇。”注云:“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其“小学家”小序又云:“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班固又说:“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

    至东汉和帝永元年间,郎中贾鲂承班固所续而广之,扩充为34章,名为《滂喜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三苍》三卷”,注云:“秦丞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唐人张怀瓘《书断》也说:“和帝永元中,贾鲂又撰《异字》,取(班)固所续章而广之,为三十四章,用《训纂》末字以为篇目,故曰《滂喜篇》,言滂沱大盛。《苍颉训纂》八十九章,合贾广班三十四章,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北史·江式传》也存类似记载。梁庾元威《论书表》:“李斯造《苍颉》七章,赵高造《爰历》六章,胡毋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为五十五章,为《三苍》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和帝永元中,贾升卿更续记《彦均》,为下卷,故后人称为《三苍》也。”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汉三苍”,即原本“秦三苍”为上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