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国 破(第2/3页)  蹈海人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外二十里外,试图与城中守军c宫中禁军里应外合保全临安,结果城个狼烟燃尽,火炮弹绝,没有等来城中响应,其他义军见城中无人应合,不肯白白送死,皆匆匆撤离。秋泽其时已与元军接战,但独木难支,很快被元军骑兵冲破防守,马踏身亡。

    秋山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纵然修道忘情,但像这样看着儿子们飞蛾投火一般地皆来赴死,让他几次三番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禁怆然泪下,不能自已。最后终于无心修道,也不再悲伤,只一心扑在朝政上,守着他和他的儿子们效忠了一辈子的大宋朝廷,每天上朝忙碌,为宋室尽完最后的心力。

    秋府传出的哭声也渐渐归于沉寂,各房静肃如同坟墓。下人们几乎都被遣散。秋云迹心急如焚,在家中挨门催逼亲人收拾,早一日出城逃亡。时令已近岁尾,秋云迹印象中,史书记载的元军兵临城下就在新年正月。

    而祖父秋山存了死志,原氏祖母也要跟随殉身,被秋山劝住,好容易答应看顾孙子孙女,和他们一起出逃;大伯母却因心伤丈夫死难c长子以临安秋家承重长孙的身份也将赴死,而病在床上不能起身,只好将最小的儿子云章交给了谭氏;谭氏一群孩子都在幼年,虽为秋渊之事惨伤欲绝,却不能抛下儿女,也只有逃亡偷生;大堂姐和二堂姐都被大伯母匆匆嫁掉,随着夫家归乡守业去了;这时四叔还未捐躯,四婶听说四叔已弃官北归,要在家等着四叔,不肯离开;二伯母本来和母亲谭氏说好奉婆婆一起南逃,临走却怕三房孩子们太多,且都年幼,需要照看,怕自己仅存的两个儿子再受拖累,便使了重金,贿赂家中护卫首领,带着家中得力护卫,赶了两辆马车,母子三人一声不响连夜走了,听说是回了她山东的娘家。秋云迹从此再未见过二伯母沈氏c三堂兄秋云庭c四堂兄秋云轩。

    家中护卫马车本来不多,二伯母带走了大半,剩下来的根本不能在盗贼猖獗元兵出没的途中保全这一群妇孺,一个老人不说,还有七个孩子:大房的一个,三房的五个,加上一位小客人。而三房还有几房美妾,拿了遣散银子,却哭哭啼啼诉说无处安身。这阵容,秋云迹表示鸭梨山大,根本无法成行。

    秋山只得又百般设法聘了两个可靠的江湖人,让他们护着原氏谭氏和一群孩子出城向南方逃亡。

    留下来的秋山每天木然无声,勉力主持着他的同僚c上司c上司的上司丢下的职事,很多事无人执掌主持,主政者都派秋山去做。原本不抱什么希望,实在无人指使才派了他,不承想他虽然镇日沉默不发一言,事情却都能做好。大家忽然发现:一向谦退平淡的秋山居然诸事都能拿得起,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个人才呢?不知道现在让他掌兵会怎么样?大宋会不会别有转机?

    但是已经太晚了。贾似道罢免之后,朝廷任用陈宜中当国,陈宜中只爱唱唱高调,为人却优柔寡断,行事摇摆不定,又缺乏与元人决一死战的孤勇和才智;各地守将和官员又被元人的大屠杀吓破了胆子,或逃或降,不再听从朝廷号令,朝廷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朝中大臣也不再有守土抗元的信心。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官员百姓纷纷逃离都城。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而御史弹劾折子未上,二人已先逃跑。太皇太后谢道清非常恼怒伤心,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如今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危难,却不见臣子们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c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以何面目对人,死以何面目见先帝!”然而,这样的谴责在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