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2 章(第1/4页)  甲午战争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得允诺。”注22当日,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伊昨面谈,话已决绝。今又来此函,似是哀的美敦书。应如何应付之处,伏候速示遵办。”注23十二日,李鸿章复函伊藤,以日方改定和约条款后,仅谈判一次即作为尽头条款,使中国使臣无陈明国家意见之机会,仍要求对让地、赔款两项酌为减轻,并再会商一次。日方不愿再费唇舌,决定强硬到底。因此,伊藤于十三日再致李鸿章一函,强调实已让到极处,无可再让。

    当日,李鸿章接总理衙门转来电旨称:“伊藤连日词气极迫,倘事至无可再商,应由该大臣一面电闻,一面即与订约。该大臣接奉此旨,更可放心争论,无虞决裂矣。”注24他知道此时徒然辩论,决无转圜之余地,倾向于即与订约,因复电称:“若议不合,必至决裂。察看近日日人举动,已遣运兵船二十余艘,由马关出口赴大连湾,并令德、美观战探事人随从往前敌,其意可知。恐非即与订约不可,不得不先奏明。”注25此电发后,李鸿章派伍廷芳往晤伊藤,伊藤又大施恫吓,声称:“恐不待停战期满,已先开仗。”并扬言:“广岛已派运兵船三十余艘出口,赴大连湾,小松亲王等明日督队继进。若再商改约款,故意迟延,即照停战款内和议决裂此约中止办法。”李鸿章见伊藤紧逼不放,不敢怠慢,即致电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其愈逼愈紧,无可再商,应否即照伊藤前所改订条款定约,免误大局。乞速请旨,电饬遵办。”注26十四日,再次致电总理衙门称:“伊谓‘……姑候至明日四点钟晤面定议,过期即作罢论。’事关重大,若照允,则京师可保,否则,不堪设想。”注27君臣皆惟恐京城不保,于十四日、十五日连复内容相同之两电,谕李鸿章即可定约:“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注28”李鸿章既奉最后谕旨,马关缔约之事乃定。

    四月十五日下午二时半,中日全权大臣在春帆楼举行第六次谈判,双方参加的人员同上次一样。这次会议原定于十四日下午四时举行,因李鸿章要等最后谕旨来到,故请求延期至十五日下午。这次会谈的时间很长,直到下午七时半才结束,整整谈了五个小时。李鸿章不惜再三恳求,日方却丝毫不肯相让,只在个别细节作了一些改动。因日方掌握了中国的来往密电,“知李已觉察日本的决心不可动摇,故请北京给予最后训令,北京政府亦迫不得已而许李鸿章以权宜签字的权限”,所以胸有成竹,决不肯作丝毫让步。对此,陆奥宗光写道:“会见的时间虽长,散会时已到上灯时间,而其结果,他惟有完全接受我方的要求。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回国的旅费。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注29最后,乃商妥签订日方提出的媾和条约,定于四月十七日上午十时签约。

    在整个马关谈判期间,特别是日本提出媾和条约底稿之后,清政府千方百计地设法争取列强的支持。清廷接到日方约稿条款的当天,即将日本索款、割地要求密告各国公使,并将李鸿章电报中“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之意相告。同时,指示驻俄德公使许景澄和驻英法公使龚照瑗,与其驻在国政府频频接触,以探听其意图。实则寄希望于列强阻止日本对中国的领土要求。

    清政府之求助于列强,日本政府当天便得到了情报。它根据西方国家的反应,确定了三点意见:一、坚持对割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