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佛事处,悉皆流布,至此顿尽,惟留太后百尺幡一口,拟奉尸毗王塔。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永充洒扫。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匠,以铜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
於是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毗王救鸽之处,亦起塔寺。昔尸毗王仓库为火所烧,其中粳米然,至今犹在。若服一粒,永无疟患。彼国人民须禁日取之。《道荣传》云:“至那伽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窝。至耆贺滥寺,有佛袈裟十三条,以尺量之,或短或长。复有佛锡杖,长丈七,以水盛之,金箔其上。此杖轻重不定,值有重时,百人不举;值有轻时,二人胜之。那竭城中有佛牙佛发,并作宝函盛之,朝夕供养。至瞿罗罗鹿见佛影,入山窟十五步,四面向户,遥望则众相炳然,近看瞑然不见。以手摩之,唯有石壁,渐渐行,始见其相。容颜挺特,世所希有。
窟前有方石,石上有佛迹。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处。窟北一里有目连窟。窟北有山,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图,高十丈,云此浮图陷入地,佛法当灭。并为七塔,七塔南石铭,云如来手书。胡字分明,於今可识焉。”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阙。之按惠生《行纪》事多不尽录,今依《道荣传》、《宋云家纪》,故并载之,以备缺文。
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馀。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馀寺四百二十一所。北芒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嵩高中有闲居寺、栖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京西涧有白马寺、照乐寺。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
●附一、《洛阳伽蓝记》佚文
僧肇法师制四论合一卷,曾呈庐山远大师,大师叹仰不已。又呈刘遗民,叹曰:「不意方袍,有平叔!」方袍之语出遗民也。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五佛耶舍比名觉明,日诵三万言,洞明三藏,与罗什法师情好,其出毗婆娑论及四分律。人髭赤,时号「赤髭三藏。」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五按以上二条,御览原列於伽蓝记融觉寺最条后,题「又曰」。考本书记述僧俗故事,皆属当时(后魏)人物,此则记东晋时人事,与他例不合,疑或有误。此文亦见高僧传卷二佛陀耶舍传及卷七释僧肇传,但稍有不同。
王好茶,人至饮之。士大夫甚以苦,每yù候,必曰:「今日有水厄。」曾类说六按:王亦东晋时人,与本书记述例不合,太平御览八百六十七引作世说,疑类说误也。
平昌门直南大道,东是明堂大道,西是灵也。后汉书二十八桓谭传注引
杨之传略
杨之,按各书皆作杨之,唯史通补注篇、晁氏郡斋读书志杨作羊,新唐书(影宋本)艺文志、元河南志三则作阳。羊疑是误,四库提要已言之。周延年《杨之事实考》云:「详考北史及魏书杨氏达者无北平籍,而魏书阳固传固字敬安,北平无终人。有三子,长休之,次,三未详。北史固传称有五子,长子休之传云:弟之,次俊之,与之名字排行颇相近。休之且长文学,史官,有声当时,则北平之阳氏以文章传家,已可概见。之若果阳姓,其休之之弟及族昆弟,必无疑矣。」近黄公渚洛阳伽蓝记的现实意义(文史哲一九五六年十一期)一文中亦从之作阳之。周氏之说固自有理,但各书多作杨,新唐书及元河南之阳疑亦是杨字之讹(周氏所引广弘明集作阳,但查嘉兴藏本广弘旷集亦作杨)。即或不误,孤证笺字,究难信。因仍旧作杨,录周说以存考。严可均全北齐文杨之小传作「一姓羊」。北平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