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1/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出了关于分散的一些考虑。

    9 月28日,刘少奇根据变化着的情况,主持修改独占东北的计划。提出:“我军进入东北的部署,应将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建立持久斗争的基点,再进而争取与控制南满沿线各大城市。”10月2 日,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部署上的改变,刘少奇再次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指示东北局:“军委前有一满洲军事部署电告你们,你们有何意见。这个部署的精神不是首先将主力部署在满洲门口,抵住蒋介石,而是首先将主力部署在背靠苏。蒙、朝鲜边境,以便立稳脚跟之后,再争取大城要道。而目前在大城要道除找取物资兵员外,主要是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运动。望你们注意这一方针,不使紊乱。”

    这便是中共中央为东北局制定的最初的“分散”发展的方针。

    当时,有些人对中共的这一部署不以为然。“彼认为满洲北部不成问题,主张我将主力布置在山海关15万人,沈阳为中心10万人,批评我未脱离游击战争概念(系指将主力布置在靠近苏蒙边境事)”。这种看法在东北党内也产生某些影响。10月9 日,刘少奇再电东北局,指出:“山东部队已大批运入东北,望即成立东满指挥机关,负责迅速开辟东满工作。部队必须迅速摆开分散,每县一连一排,迅速发展扩大,收编改造伪军伪警,在目前决不应集中部署,不要怕人家讥笑我未脱离游击概念,因我无飞机大pào,游击概念决不能脱离,否则将遭灭亡。在将来适当时机,部队即须集中整训和作战,但这是下一时期要做的。只有在目前高度分散发展之后,下一时期才有大量部队集中作战。将来作战即使采取抵住蒋军进入东北方针,山海关至锦州一线以及沿海地带亦完全可能被蒋军占领,我不能在沿海到处抵住蒋军,我只有吸引蒋军深入内地一二百里之后,才能进行主力决战歼灭之,不可作到处防御的想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分散”的指示,东北局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分散”的布置。他们坚信抓军事建设在战争年代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抓军事建设没有错。

    彭真、陈云等依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组建了军事和行政领导机构,并对进入东北的部队进行整编、扩编。

    1945年10月9 日,中共中央同意组建东北临时xìng军事指挥机关,并指示东北局:这一临时xìng军事指挥机关,定名为东北军区司令部,对外不公开,暂以程子华为司令员,彭真为政委,伍修权为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受东北局指挥。东北军区司令部成立后,程子华、彭真、伍修权加强先期抵达东北各部队的协调工作,对老部队进行整编和扩编。此外,在此期间,还以萧华率领的山东军区部分机关人员为基础,在安东成立东满临时指挥部,统一领导由山东挺进东北的部队。

    中共在踏上这片黑土地之初,力量的确太小了,因此只得在东北招兵买马以迅速扩大武装力量。然而这不仅直接刺激了guó mín dǎng,而且也引起了苏军的不安。因为有约在先,他们认为不仅向蒋介石方面难以jiāo待,对美国人亦不好jiāo待。为了这一缘故,苏军代表甚至通知彭真,要中共军队退出沈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李运昌所部于10月6 日撤出沈阳,将司令部移至锦州。但东北局机关最终留在了沈阳。

    中苏条约对中共的限制太大了。八路军先期进入关东的部队,大多驻扎于南满地区(今辽宁省境内)。中东铁路为苏军控制,中共不能使用。由此形成北满广大地区中共仅有少量干部活动的局面。彭真等为打开局面,经中共中央同意,决定组织人民代表会议形式,以图将地方的行政权力纳人中共领导范围。而此间东北局只是一个空架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