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5 章(第2/4页)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成分,不外以下4 种:一是工人,学生;二是溃散的guó mín dǎng旧军人;三是成建制的伪满军队;四是打着八路军旗号、由guó mín dǎng先遣军组织的武装。成分严重不纯。

    如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军区部队、抗联周保中部、万毅部等将城市失业工人、伪军的散兵、乡村的地主武装(大挂队),不论来历,只要愿意当兵,统统拉进部队。由此造成这些部队急剧膨胀。据李运昌回忆,仅冀热辽军区出关部队从8 月11日,即迅速发展为12个旅、2 个支队、10个独立团,约十万余人。

    周保中部发展得非常迅速,是有据可查的。周本人在10月18日自己的日记中记载到:建军:哈尔滨7000-8000 牡丹江2000依兰1000佳木斯1500延吉5000-7000长春5000-6000齐齐哈尔2000-3000按最高估计,一个月扩军2.4 万人。

    应当肯定的是最先进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以及东北局进入东北初期的大力扩军对于迅速扩大共产党在东北新区的力量,对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独占全东北的战略部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放松了扩军原则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数量上的发展,是必然会出问题的。正如李运昌所说,在扩军中,由于心情过急,对改编的伪军审查不严,出现了单纯“招兵买马”,兵员成分严重不纯的问题,以致牺牲了一些干部。由此一度给东北人民军队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第七章关东大角逐

    23.“三国四方”同唱一出戏

    东北是中国抗战胜利成果中一个最大的“桃子”‘,它不仅吸引着中国国内两

    大政治力量,也使美国和苏联想入非非。

    美国一直在盼望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取代日本完全控制东北,但是要迫使70余万

    关东军投降乃至在整个中国大陆击败日本,美国还须付出100 万官兵伤亡的代价。

    美国不可能承受如此重大的牺牲,故罗斯福总统希望由苏联出兵东北,以减轻美国

    的损失。

    美国的请求给了斯大林一个极好的机会,苏联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苏联对于东北一向十分关注,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临近,斯大林

    已经开始仔细地考虑东北问题了。对于罗斯福的请求,斯大林一方面明确表示愿意

    参战,同意出兵东北;另一方面竟不客气地提出了参战后的权益要求。

    为了最后确定美苏双边利益归属和划分问题,在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最

    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小城市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1945年2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几

    乎同时抵达这里,“三巨头”会议随即开始。

    2 月8 日,“三巨头”正式讨论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问题。在第一次

    讨论中,罗斯福没有等斯大林开价,就认为把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从日本人手中

    移jiāo给俄国没有问题。罗斯福深知斯大林为了海上“霸业”太需要太平洋上这个不

    冻港大连了,对此他也表示“赞成苏联租借大连或把大连变成国际共管的自由港来

    使用”,但他倾向后者。

    实际上,罗斯福早在这次会议前已经写信给斯大林表达了以上意见。对于罗斯

    福的“慷慨”,斯大林却仍不满足。他告诉罗斯福除了以上条件外,苏联还要求使

    用满洲铁路。时隔数日,斯大林将莫洛托夫起草的协定草案jiāo给了罗斯福。这份草

    案包含了关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