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后,梅洛尼公司还存在,品牌还是自己的,并且家电产品已在欧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梅洛尼老
先生说:“这20 年来,我就是拼命地跑,不敢喘气,只有这样,我的公司才避免了被别的大公司吞并。”
这是梅洛尼先生在博览会上亲自讲给张瑞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上万员工圈内很快成为议论的话
题。洗衣机部的戚生说:拼命地跑,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惰xìng。驻外人员远离集团大本营,日常行为主要靠
自身素质的约束。我们在北京时,商场就这样评价说:“外地驻北京人员中,没有时间玩棋的只有海尔”。
张瑞敏在多种场合表示,尽管海尔仍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但极限随时都会出现,这与公司大小无关。
当一个企业感到疲倦,不能创新,不能战胜自我的时候,极限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海尔一旦决策失误,也
许就会像泰坦尼克号,顷刻沉没。为防止这一点,必须使经常xìng的企业重组成为组织生活的一种方式。
打破平衡,展开竞争,螺旋上升——这是张瑞敏提出的海尔集团内部运行机制的总思路。他认为,平
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事物都是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中得以保持活
力和发展。其实,打破平衡的做法,正是海尔稳步发展的奥秘。
海尔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其管理成熟度和规范化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不亚于大型跨国公司。海尔正
在进行的市场链再造,可能预示着中国企业界的“下一个大事件”(the next big thing)。目前,海尔
推进的“SBU”、“MMC”、“资源存折”等一系列创新模式,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滋生出诸多问题和
新的挑战,但如果海尔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
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很多在发展壮大中的企业总裁都达成了共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
“微软离破产只有18 个月”,作为世界上最强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仍然具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可见
越是强者危机意识越强烈,发展企业的动力也越强大。
联想柳传志也说过:“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
就来了。”英雄所见略同,华为任正非说:“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
对华为的冬天?”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行动力,亦维系着
组织的成长与创新。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
越缺乏危机意识的组织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创新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
当今世界忧患意识最强的是犹太民族,犹太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经典案例,父亲把孩子抱到很
高的一个地方,对他说“儿子,你放心的往下跳,爸爸会接住你”,于是孩子开心地跳了下来,这时父亲
居然纹丝不动,看到孩子摔得哇哇大哭,还教育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你谁也不能相信,包括父亲,
你只能相信你自己。”通过这种方法,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了危机意识,所以长大以后就会小心谨慎、思
想缜密。
因此,危机意识是一种对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认识上:
我们的头顶都高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被无处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