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赵本山这个人跟我不一样,我是做理论的,因此我会把自己的行为理论化。赵本山不会,他是一个真正在第一线做节目的人,他有的是宣觉,他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推出小沈阳,早推不行,晚推也不行,所以筹划了两年。到了2008年的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评论非常差,因为不好看。2007年的还可以,2008年的就很难看,太政治化了,我们老百姓不喜欢太政治化的节目。所以当时宋丹丹就不想干了,赵本山就想推出小沈阳。那当时为什么没有推出呢?因为他总感觉时机未到。至于什么叫做时机,我相信他是说不清楚的。到了2008年的元宵节他又想推出小沈阳,可还是感觉时机未到,直到2009年的春节推出小沈阳,一pào而红。
背景提示
2009年的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压轴小品《不差钱》的演出结束之后,一个叫小沈阳的人一夜成名。这个穿着苏格兰裙、一口东北腔、时不时冒出几句经典语句的二人转演员给全国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口头禅、他的中英文夹杂、他的表演方式迅速引起了一些人的模仿和热议,小沈阳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初最火暴的娱乐人物,很多人认为,是春晚的舞台让小沈阳一夜成名。其实,在中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小沈阳作为赵本山的徒弟早已小有名气。那么,为什么赵本山在2009年才把小沈阳推上春晚的舞台?难道只是由于范伟和宋丹丹的缺席吗?这背后又有哪些经济学因素呢?
在三亚的时候,我看到小沈阳和赵本山的其他徒弟是非常有礼貌的一群人。赵本山说了一句活,他们都是可怜人。这句话让我听了很感伤。小沈阳是赵本山的徒弟,不只他,还有一大堆人,他们几个都是可怜的孩子,从小就过苦日子,最后终于成功。而且成功之后你看不到小沈阳身上有一点儿骄气,他对他的师父依然恭敬有加,我甚至看见他走过去抱着师父,亲亲师父的脸,像小孩一样。赵本山就是这样对他的,因为他的身世背景很可怜,否则怎么会学唱二人转呢。可是就在2009年小沈阳突然火了,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这个社会竞然接受了所谓的民俗文化艺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虚伪的民族,我们以前是看不起像二人转这种民俗艺术的。我们会做什么呢?我们会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去国家大剧院装模作样地听歌剧,其实根本听不懂,意大利歌剧我们有几个人听得懂?装得很有气质,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其实痛苦不堪,只是不好意思走,走了显得没水平,我们中国人又爱面子。对不对?鼓起掌来都是一本正经的,还不敢笑。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要靠国家大剧院的话,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没希望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要靠什么呢?要靠这种真正在第一线的社会最底层的人自发地创作出来的文化,才能够吸引老百姓。大家为什么喜欢小沈阳?原因就在这里。
三、梅兰芳为什么选择美国大萧条时期出国
背景提示
1929年经济危机,纽约股市暴跌,美国经济yīn云密布。而当时美国的总统胡佛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的经济好得很,有问题市场自然会调节好,大家害怕纯属心理问题,找一些喜剧演员来逗这乐就过去了。”胡佛总统的前半段话是当真的,后半段明显是玩笑话。但历史却和这位总统开了一个玩笑,美国经济没有好起来,而娱乐业却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美国人即使排队领救济金,也会从兜里挤出几枚钢儿去买票观看喜剧、歌舞片,好莱坞也逆市狂,高速发展。
越萧条,越娱乐。这样的现象与经济规律恰好背道而驰,那么娱乐经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娱乐业却能走向繁荣?
以前我们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大家都忙得不得了,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