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信息汇集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人们搜寻信息、传递信息等方面的jiāo易成本。而货币、语言及度量衡都是把相应的信息汇集于其中而减少jiāo易成本的结果。到了现代社会,现代通讯业、互联网为何会发展如此之迅速,就在于它们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各种jiāo往、jiāo流及jiāo易而降低其成本的需要。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是我们民族为了减少在各种jiāo往及jiāo易中费用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加上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尽管在语言形态的表现上2000多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规范,中国文字早就为中华民族所共识,但是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方言来解读中国文字与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尽管中国字形相同,但一个地方有一个读音。如果没有书面语言,靠口头jiāo流就难以进行。这自然给中华民族之间jiāo往带来了种种的不便,整个民族之间jiāo流成本也自然增加。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普通话体系的确立才在真正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语言形与音的一致xìng。可以说,máo zé dōng的最伟大业绩之一,就在于普及现代教育的扫盲运动和以政府规范的方式建立及推广自然统一的普通话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无从获得,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也比现在更为困难。
就香港来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前为英国殖民地统治之原因,香港没有进入国内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很简单,同样是讲粤话的广东地区,只要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一般民众,哪一个人不会讲普通话呢?尽管他们讲普通话有讲得流利与不流利的程度之分,但是他们都能讲。在香港时,笔者曾经在一些居民家中住过,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够说或听得懂普通话,不用问他们一定是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而正是他们有此种语言上的便利,他们则成了这2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各种jiāo流jiāo往最为频繁的一群。同时,他们在这种频繁的jiāo往与jiāo流中也是最为硕果累累的一群。但是,在中国普通话普及的进程中,香港则还在原地踏步。笔者1998年来香港时,不懂普通话的香港民众大有人在。即使是大学教授,同样许多普通话一点也不识,更何况其他的一般民众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jiāo往发生了一个质上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政权转移所带来的政治权力上的变更,更主要的是不少20世纪80年代从内地进入香港的业界精英开始事有所成,一大批学已成就的内地留学欧美的学人陆续进入香港各部门工作,再加上香港各行各业全方位频繁地与内地各业jiāo流,使得普通话的重要xìng开始为香港人所认识。笔者是1998年初到香港的,笔者觉得就是在这几年,香港人对普通话的认识发生了根本xìng变化。
比如,在香港大学来自内地的学生、学者川流不息,到哪儿都能听到讲普通话的声音。也正因为这样,就在附近摆摊的老太太,她每天放一个小收音机在收听普通话广播。别看她年龄70多岁了,她告诉我,她学习普通话已一年多了,一年学习下来,效果挺好。笔者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努力。她直截了当地说,为了做生意啦。还有,笔者在香港大学时,笔者有什么事与办公室的几位同事jiāo谈,他们总是用普通话与笔者jiāo流。几年下来,有一个过去根本不会讲普通话的同事,现在也能说上几句了。还不止如此,不仅不少同事自己参加各种普通话培训班,而且在假期还把小孩送到北京接受普通话的训练。从这点点滴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到香港民众早已意识学好普通话对自己生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