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商机与冲击,并建议香港人从近而远地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首先要与广东建立经贸伙伴关系,进而发掘与内地企业合作的机会。报告也指出了中国“入世”以及中央政府对占国家面积一半的西部进行大开发,将会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与挑战。
曾荫权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香港自回归以来,商贸活动一直与内地有紧密联系,如今中国“入世”在即,原来的一些税务和关卡将扫除,更是香港商人大举进军的时机,不论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还是有实力的中小型企业,都可趁机大展拳脚。并建议香港要深化地缘与语言的优势,应由近而远地与内地建立策略xìng经贸伙伴关系,主动与毗邻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加强合作,结合为区域xìng的优势。而长远策略则是紧握发展机会,使香港发展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都会、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国际财经及高增值服务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特别行政区。曾荫权也强调说,在这场激烈竞争中,香港不是要与人“斗平”,而是要“斗靓”,譬如要将公司管理水平提高,达到世界级水平,才能吸引外资及内地企业到港投资,故注意力应集中在香港已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上。
对此,曾荫权也就与广东地区的合作,从多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包括发展区域jiāo通网络、扩展跨境电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援、提高出入境管制工作效率和鼓励两地商贸jiāo流等。
总之,在香港如何与内地进行各方面的经济合作与jiāo流问题上,2001年的财政预算案一改以往政府被动接受、事后认可的态度,而是根据香港的制度势差、经济势差、地缘及语言文化的优势,调整为积极的心态,提出了具体政策,主动出击。这应该是加强香港竞争力,促进香港经济再上一新台阶的重大举措。这也应该是香港未来经济的基本思路。
(2001年2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0节 短期内上海无法取代香港的优势
近日来香港的政务司长曾荫权到上海访问,回香港后对上海的近期发展大加赞美,呼吁港人必须增加危机意识。因此,曾经一直为港人十分关注的香港与上海比较的问题又成了媒体争论的热点。其实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的研究,也讨论不少。主流意见有二:一是以上海目前发展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会超过香港;一是香港与上海经济基本上是优势互补,上海的硬件方面在长期内会有很大发展,并可略胜一筹,但就经济环境的软件方面说上海则大为逊色,短期内难望其项背。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层,并没有切入其肌里。如果我们对这问题再深入分析与探讨,一层一层剥其表里,那么其实质自然呈现。
现在,人们可能会问,香港与上海孰优孰劣?在短期内上海能否超过香港?上海在多长的时间内超过香港?上海超过香港之后,香港的经济地位、国际影响弱化的状况如何?其实莫说是两地进行比较,就是两个人之间进行比较也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对各个人、各个地方来说,各自的约束条件不同,简单的优劣比较有时候会没有多少意义。其问题并不在于比较,而在于如何各自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把优势发挥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地最大的优势,最好的条件都会变成劣势,都会不及他人或他地。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与香港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香港鞭长莫及的。如果在那个时候有谁大嚷香港在20年后如何能赶过上海,人们还以为他在白日说梦话了。但现实的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香港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了上海,而且把上海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以目前两地的约束条件来看,上海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事实上是一日千里,也摆出一种与香港试比高低的态势。就以作为国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