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2/4页)  炒作?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良种及改良种nǎi牛568万头,比2000年的488.7万头增加16.2%;nǎi类总产量达到1122.9万吨,比上年的919.1万吨增加22.2%,其中牛nǎi总产量达到1025.4吨,比2000年827.4万吨增加23.9%,人均nǎi类占有量达到8.79公斤,比2000年的7.26公斤增加1.53公斤,增长幅度达21%。

    但是即便如此,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100公斤,欧美的300公斤,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60公斤相比,我国nǎi类市场潜力巨大,蕴藏着诱人的商机。

    液体nǎi的消费对象已经由老年人、婴幼作、病人和少数高消费者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必需品。据北京等地的调查,如今婴幼儿对液体nǎi的消费占整个消费群的1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8%,其他年龄的人占53%,调查结果还显示,液体nǎi的消费群职业结构遍及各类人群。

    nǎi业快速发展的原因除其巨大的市场外,还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科技部将rǔ业列入12项重大科研专题项目之一,同时,国家还重点支持一批rǔ品加工项目,国家经贸委也将rǔ制品加工列入重点支持的行业,农业部“nǎi业行动计划”也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了解,为推动我国nǎi业健康发展,农业部确定了我国nǎi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十五”计划末,我国nǎi类产品人均占有量要达到10公斤,总产量将达到1350万吨。到2030年,nǎi类人均占有量达到25公斤,总产量达到4250万吨。

    如同几年前的啤酒业,rǔ业市场充满诱惑:连续5年45%的增长速度,没有任何政策壁垒,生产技术成熟,容易进入,行业集中度仅仅62%,全国xìng品牌寥寥无几。而且国家正在制订和实施一系列鼓励nǎi业消费的政策。单仅一项“国家学生饮用nǎi计划”,据估计,增加需求就达数百万吨。与品牌高度集中的国际rǔ品市场相比,长久以来,中国的nǎi生产及品牌无不带有强烈的地域xìng色彩。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中国目前nǎi加工企业有1500余家,1000多家rǔ制品企业,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的企业只占5%,大部分在20吨以下。这种现状使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低产量、低质量、低效益的“三低”状态。国家轻工业局一位人士说,尽管rǔ业已经发展形成了光明、三元、伊利等一批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但总体的情形是企业规模不大,有点像啤酒业,地方品牌割据市场。

    在rǔ业,上海光明、内蒙古伊利和北京三元,被业内公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第一阵营”。

    在北京,三元以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占据了巨大的北京市场70%的份额,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光明之于上海就象三元之于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销售量支撑光明问鼎了2001年rǔ业排名的首位,市场渗透率是87.1%。伊利虽然没有京沪两巨头所据守的千万人口的大市场,但逼迫之下形成的扩张路线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使伊利液态nǎi在五六年之间就达到近十几亿的销售额。

    从2002年开始,光明、三元、伊利都不约而同地调快了自己向全国扩张的步伐,向全国的二、三线品牌发动了一波波攻势,主要运用的战术包括资本运做、战略布局、争夺nǎi源、地方滩头阵地抢夺等。但是这些战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由于战线过长,使得三巨头都陷入街头巷战的困境,就象电话亭中搏斗大家拼匕首,三巨头根本发挥不出自己的高端技术优势。

    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找到一个切入点,利用国家标准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远程力量,从根本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