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我走下主席台后,被一大群人围住,纷纷和我jiāo换名片,许多人把我当明星一样地要求我在他们的笔记本上签名留念,赞美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说:德隆一定要坚持住,顶住压力;有人说:讲得也好,做得也好!其实演讲的内容反而是我在德隆系没干的事,核心是介绍战略并购的原理以及意义、价值之类的东西,分析战略并购*的整合要素,比较并购整合前后的变化。而我在友联做的所有工作,一个字也不能讲。
在围上来的人群中,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直跟着我走到嘉里中心会场外面。他递给我的名片是首创集团的。他告诉我,首创一直对德隆很感兴趣,希望安排时间对德隆进行考察、学习,并同时探讨合作机会。
首创是国内响当当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总经理刘晓光是叱咤风云的著名企业家。首创主动提出和德隆讨论合作我当然是非常欢迎的,我相信唐万新也非常愿意。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首创是一种另类。它既不是传统国企改制发展壮大的,又不是国家的垄断行业企业,而是从大约2000万的资产开始,用体制内的手段和市场化的方法发展到数百亿资产的。早在1996年,我们在北京创办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时候,首创在我心里就耳熟能详了。因为当时首创的企业介绍上写着:首创的主营业务是投资银行。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国内的大型国企,能够旗帜鲜明打出做投资银行的,仅此一家。当时,刘晓光又请去了有中国财经传媒第一记者美称的胡舒立主编《资本市场》杂志,定价为当时杂志的最贵,32元人民币。胡舒立的一系列大部头封面重磅zhà弹一样的文字,让《资本市场》杂志成了我每期必买的杂志。当时的几篇文章《吹暗红光》、《君安震dàng》以及写百富勤倒塌的内容,让我记忆犹新。我的几篇文章也登载过,万盟的业绩也常常被关注、报道。那个时候我就对首创钦佩有加,对刘晓光也是十分欣赏。只可惜一直都没有机会相见相识。
回到上海,没几天,首创集团发展战略部的总经理就带队来了上海。我也第一次向他介绍了不为外界所知的友联模式。首创一行考察了德隆、友联和行业研究机构中企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他们非常感慨,也非常吃惊地告诉我:德隆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的传言差距太大了。德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优秀的公司。首创是名声在外,和德隆相比,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相信刘晓光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德隆和首创一定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第六章 危机bào发(6)
我把首创的情况向唐万新汇报后,唐万新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可能他从来就是很谨慎地对待与国有企业的合作。
我们经过一番互动xìng沟通后,首创提出,邀请我去北京,讨论合作内容和方法。
对友联来讲,我首先是将首创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客户来对待的。一方面首创多年来倡导将投资银行作为主营业务,对资本市场有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首创自己也投资了金融机构,容易合作,第三,可以利用友联与首创合作产生示范效应,开启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通道,为友联创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11月17日,我带了薛明、李祥生两位重要的具有国际金融背景的骨干到了北京,在静安中心首创会议室与刘晓光总经理见面会谈。
军人出身的刘晓光浑身上下散发出果敢、干练、充满激情的军人气质。只需几分钟,你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刘晓光能在短短数年之内,把首创集团搞得这么大。虽然和北京市的综合资源有关,和他的市经委副主任的职务背景有关,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聪明、智慧、勤奋,魄力,也不会有今天的首创。但令人奇怪而不得其解的是:他这样的直率、坦诚的xìng格在体制内是很容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