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行之。则施于天下。故曰河洛受瑞可放耳。二仪既分。人乃生焉。人之行也。正直为本。正直即中行。行合于仁义者谓之王。行合人道者。符瑞应之而为天下所归往耳。是以王字通于三才得为归往之义。
白虎通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fù。故为皇。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
又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
淮南泰族曰。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
易干凿度曰。易一元以为元纪。郑注云。天地之元。万物所纪。
河图曰。元气阳为天。后汉方术传序云。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注。元气谓开辟yīn阳之书也。
体元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述云。干为善始。息于子。故曰善之长。外传曰。震雷长也。故曰元。易有三才。故举君子。初九仁也。元为体之长。君子体仁。故为人之长。
又曰。干元用九天下治也。述云。正元以成化。故天下治。疏云。春秋元命苞曰。天不深正其元不能成其化。九者变化之义。以元用九。六爻皆正。王者体元建极而君臣上下各得其位。故天下治也。
又曰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述云。体元居正。故位乎天德。又曰。干元用九。乃见天则。述云。六爻皆正。天之法也。在人则为王度。易说。易六位正。王度见矣。
书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晋语。悼公言于诸大夫曰。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谷。善也。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yù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yù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
无
中庸。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声色。德之显者。故曰末也。诗曰。德如毛。德如毛。德之微者。故诗云民鲜克举。毛犹有lún。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孔子闲居。孔子曰。以致五至而行三无。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六经无有以无言道者。唯中庸引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及孔子闲居论三无。此以无言道也。说文无字下引王育说曰。天阙西北为无。干西北之卦。西北干元也。天不足西北。故言无。又引古文奇字曰。无通于元者。若然。则无与元同义也。系上曰。易有太极。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愚谓太极即干之初九。又谓之元。故不可言无无通于元。故元为道之本。三统历曰。道据其一。一即元也。知元之为道本。则后世先天无极之说皆可不用也。
隐元年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何休注云。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疏云。春秋说云。元者端也。气泉无形以起。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宋氏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无形以起在天成象。有形以分在地成形也。然则有形与无形皆生乎元气而来。故言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刘周易义曰。自无出有曰生。文选六。
老子道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云。无象无声无响。无所不通。无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