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往。又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云。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又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河上注云。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河上注云。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天地神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故言生于无。
淮南说山曰。有形出于无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广大矣。高诱注云。未有天地生天地。故无形生有形也。
孙绰游天台山赋曰。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云。妙有谓一也。言大道运彼自然之妙。一而生万物也。谓之为妙有者。yù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yù言其无物由之而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文选十一。
又曰。忽即有而得玄。注云。王弼以凡有皆以无为本。无以有为功。将yù寤无必资于有。故云即有而得玄也。同前。
系辞曰。一yīn一阳之谓道。韩伯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详见本书。
王弼老子注云。凡有皆始于无。又曰。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曰。玄冥嘿无有也。文选十一。
世说文学篇曰。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耶。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何劭为弼传曰。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文章叙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礼弃学。何晏说与圣人同着论行于世。
北史梁武帝问李业兴云。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所传太极是有。案系辞言易有太极。不可言无。
潜
干初九曰。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中庸曰。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释言曰。潜。深也。潜深。测也。郭注云。测亦水深之别名。
法言问神篇曰。或问神。曰心。请闻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lún乎。案。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所谓知情。天地即神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所谓形不测也。天地神明不测而心能测之。伏羲文王孔子是也。知情天地形。不测人与事lún。不足言矣。
又曰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闻。当作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cāo则存。舍则亡。能常cāo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至诚如神。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大和。和同天人之际。天地位。万物育。使之而无间者也。此既济之功能。
隐
文言曰。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潜阳隐初。故隐者也。
又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初隐二见。故隐而未见。
系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虞注云。寂然不动。谓隐藏坤初。故不动者也。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
又曰。探啧索隐。虞注云。探。取。啧。初也。初隐未见。故探啧索隐则幽赞神明而生蓍。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隐必见。微必显。诚中形外。故君子慎独。
又曰。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案。不显谓隐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