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纵yù尽情而不过制。犹纵心所yù不矩。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恭谓干干夕惕也。乐谓xìng与天道无所不适也。
说文曰。危。在高而惧也。
战国策。苏子谓秦王曰。语曰。识乎微之为著者强。
大略篇曰。雨水汉故潜。汉溢为潜。自小至大。人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者色泽洽。泽洽荣也。杨注谓。德润身。行尽而声闻远。
董子繁露曰。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着之分也。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着也。吉凶未形。圣人所独立也。不见不闻。故曰独立。虽yù从之。末由也已。德如毛。民鲜克举。此之谓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顺数而往必迎。迎读为逆。来而受之者。授受之义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扬子太玄曰。思心乎一。又云。生神莫先乎一。夫一者。思之微也。注云。思始于内。故微也。
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诏曰。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郎七事曰。君子远览。防微虑萌。
周书曰。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
论语撰考谶曰。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文选注四十三。淮南子修务曰。书传之微者。惟圣人能论之。注云。微。妙。论。叙也。
韩非子难言曰。总微说约。
汉书艺文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李奇注云。隐微不显之言也。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案。精微要妙与隐微不显义同。唐人不识字。更立一义。
又春秋家有左氏微。铎氏微。张氏微。虞氏微传。师古曰。微谓释其微指。
后汉方术传。秦密曰。董扶秋豪之善。贬纤介之恶。谢承书曰。李咸奏曰。春秋之义贬纤介之恶。采毫末之善。
法言问明篇曰。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乎。聪明其至矣乎。宋咸云。言穷微乃聪明至极之美也。子云识微字。敢问大聪明。咸曰。既知微义。复问大者。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眩眩。幽深也。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太玄曰。一也者。思之微也。
老子道经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
孙子曰。微乎微微至于无形。言其微妙所不可见。神乎神神至于无声。
韩诗外传曰。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诗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慎子曰。夫德清疑作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注。
淮南本经曰。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注云。领。理也。
范子计然曰。见微知着。文选四十二。
冠子曰。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曰。远之近。显乎隐。大乎小。众乎少。莫不从微始。
说苑敬慎篇曰。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纽而不折。而不缺。何为脆也。天下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而柔者克之。两仇争利而弱者得焉。
三统历曰。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孟康注云。谓三统之微气也。当施育万物。故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