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仲舒对策曰。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微灭明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至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舜察迩言。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易卦气起中孚始着为一。初九是也。初九体震。与旁通。震为言为行。震雷动地。巽风动天。故动天地。干为积善。初尚微小。故尽小者大。慎微者着。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积善而名显。得彰而身尊。此其明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xìng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又云。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微灭之道也。
汉书枚乘书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纳犹藏也。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断干。孟康曰。西方人名屋梁为极。单。一也。一梁谓井鹿卢也。言鹿卢为梗索久锲断井干也。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靡。尽也。我有好爵。我与尔糜之。与此靡同。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底。柔石也。厉。石也。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此当有成文传自圣人之徒。
法言修身曰。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之有。注云。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恶也。
贾谊新书审微曰。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其流而令于大乱。是故子民者谨焉。夫事有逐jiān。势有召祸。老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
老子道德经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大略曰。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着。德至者色泽洽。德润身。行尽而声闻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文子曰。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文选注廿九。
张衡东京赋曰。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薛综注云。言事皆从微至着。不可不慎之于初。所以寻木起于牙蘖。洪波出于涓泉。
吕东莱曰。干之初九曰。干龙勿用。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阳者善之类也。坤者恶之类也。善端初发。且要涵养。恶念初生。便须翦除。
天地尚积
京房易传曰。积阳为天。积yīn为地。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不贰。一也。荀子曰。并一而不贰。所以成积也。并一而不贰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通于神明。则其生物不测。详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覆出以起下文。今夫天以下言积。斯昭昭之多。郑注。昭昭犹耿耿。小明也。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在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郑注云。此言天之高明本生昭昭。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广大本起卷石。水之不测本从一勺。皆合少成多。自小致大。为至诚者亦如此乎。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