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虞注》『隆,上也。』《月令》:『是月也,天上,地下降,天地不通,塞而成冬。』故『
毋犯天之隆』。」元材案:隆,尊也。《荀子.臣道篇》云:「君者之隆也。」注云:「隆尊也。」古人冬「冬」,又曰「隆冬」,、隆皆尊不可侵犯之意。
以秋日至始,九十二日〔一〕,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二〕,服黑而黑,朝侯卿大夫列士,曰繇〔三〕。趣山人伐,具械器。趣菹人薪,足蓄〔四〕。三月之後〔五〕,皆以其所有易其所。之大通三月之蓄。
〔一〕王念云:「『以秋日至始,九十二日』,此下有『之冬至』四字。上文云『以冬日至始,九十二日,之春至』,『
以春日至始,九十二日,之夏至』,『以夏日至始,九十二日,之秋至』,是其。」
〔二〕何如璋云:「『北出』下『其』二字,上文一例。《氏春秋》『立春之日迎春郊』,《注》:『八里之郊。』『迎夏南郊』,《注》云:『七里。』『迎秋西郊』,《注》云:『九里。』『迎冬北郊』,《注》云:『六里。』《淮南.》亦同。皆依各方四行之。此文四方皆太,疑後人所加也。」元材案:本所言各字,其它古籍多不相同,予已言之。必yù一一彼改此,徒其一孔之而已!
〔三〕佩云:「『繇』『祭繇』之,『繇』作『』,『』『玄』通。《周.注》:『兆雨於北郊。』《俗通》、《春秋.左氏》:共工之子玄冥雨,大夫子禳於玄冥雨也。足北出祭玄之。」又云:「《大宗伯》『四望』,司云:『四望,日月星海。』此『繇』或是『祭海』之。」郭沫若云:「『曰』上『循於百姓』四字,下『祭辰』二字。因祭字上端字上端略近,抄者遂致。日月星辰,《四篇》。唯《四篇》以辰於秋,月於冬,此互易。又日、星亦不同,《四篇》以星於春,日於夏,此同於春。家不同,然不有日月星而辰,亦不如佩以玄冥配日月星也。《.郊祀志》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言《四望日月星海也。」以海易辰,而出以然之,所自我作故耳。」元材案:本篇《四篇》容完全不同,郭氏已自言之,似不可混一。仍以氏後是。本文上言「祭日」、「祭星」、「祭月」,此「祭海」,大有可能。《.郊祀志》「平帝元始五年,大司王莽奏言,宜如建始丞相衡等,安南北郊如故。莽又改其祭,曰:周官天地之祀,有有合。其合曰以六律六五八音六舞大合祀天神,祭地,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奏六歌而天地神之物皆至。四望,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海大限界,故其同。祀天天文,祭地地理。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一也。」此,以日、月、星、海四望,至王莽「改郊祭之」始有之。本文上言「夏始服」,又言「皆大材出祭王母」,既皆王莽事之反映,此以日、月、星、海四望,亦王莽事之反映,并非勉之矣。
〔四〕元材案:趣即《蓄篇》「本趣耕」之趣,促也。督促之也。山人,山居之人。菹人,菹之人。《荀子.王制篇》云「人足乎木,山人足乎」是也。即《.殖》「蒲」之,古注云:「,芄也,即今之荻也。音桓。」即萑。《
.豳》「八月萑」,《疏》:「初生者,大,成萑。」
〔五〕佩云:「『月』作『日』,涉下『月』字而。」陶云:「『三月之後』,作『三日之後』,後之三日也。冬至後,有粟,女有布,故得通功易事。若三月之後,春至,事且作,非其矣。大通三月之蓄者,自冬至上溯秋至三月之所,至此而大通。非俟三月之後也。今本即涉下文『三月之蓄』而。」元材案:上文明言「以秋日至始九十二日,趣山人伐具械器,趣菹人薪,足蓄」,械器之具之,不能三日而成。此言冬季之始,即督促山人伐木,械器,督促菹人取,之於家。至三月以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