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同窗嘲弄(第2/3页)  我在郑州的142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人的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好吧,我承认那个时候我有网瘾。夜里上网,白天睡觉。我也很奇怪我的成绩居然没有下降过。

    可能是我以前的基础雄厚吧,不过,我最引以为傲的是那次,我半个多月都没有听数学课,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用了四天的时候把之前的函数内容全部给看了一遍,问问同学,问问老师,做做题,记一下公式,那个在七年级班主任说来最难得函数,我给攻克下了,然后,我也不知道怎么的,数学考试考了117,将近满分,其实班里也没有满分的。

    从那开始,就有很多人羡慕我

    不过,现在,我就是一个赖渣而已。我不知道我的堕落是不是跟我爱上网有关,我不知道那些世俗的偏激,那些世俗的定义隔阂了多少人。

    你差就是差,呵呵。

    但是想来想去,我才记起来,原来,刘林夕,我跟他并不熟。

    我气愤。

    连带着回忆而起,牵连一大片。

    你是弱者,你是被教育者,就没有资格干涉和评论那些所谓的教育大业,能的,也是只有功成名就。我对我高二的班主任越发有些恨了起来,恨了起来。

    “朽木不可雕”。

    “烂泥扶不上墙”。

    我就说说那些有用的言辞吧。

    那些有用的言辞:

    人生下来就会有很多的疑惑,一部分是还没有发出提问就已经被现实冲击了,还有一部分是过度的猜忌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北塔。就像是我,对于现在的教育或者具体来说是现在的教师队伍总是有着许多不好的质疑,原因在于我所经历的,所经历的,所记下来的,彻底贯穿了我的人生。

    我对于一些爱子如命的父母,是体谅态度。对于一些爱生如命的老师,是敬仰姿态。对于一些爱劳如命的工作者,是诚恳观点。

    然而有一些另类,却是如实的大量存在的,私有者,这些凡凡的教育心头血,总是喜欢把教育这种命根子事业扯上私有感情,然后全力的冲刺于国家统一的界限,尽管过程中挤落不少同龄者,但是这简单的损失可以“换来”日后别人的信仰,换来不只是一点经济补贴,最重要的是,换来的是此秩序的立足之处。再然后,就是心满意足了。

    我国的高招率平均起来也就是三成半到四成左右,情况好的绕上一点,不好的甚至不足三成,简单的数据后面代表的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活在当下的一个个生灵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地大物博,好处平均分摊必有所照顾不及的,但是舍去七级而求得这三成,就有些黄粱一梦的前景了。

    可笑是辛苦二十年的人道主义宣传,一朝化为泡影,某些存在没有意识的,被后浪拍死在了沙滩上。

    我所说之话,很少有逻辑主科,逻辑所强调的无谓不是前接上后接下,附和现代定义的人类理解。不过反言之,不是毫无逻辑,怎样才能道破这拘束人的如同深坑大洞的社会呢?

    不要说我反动,这不是拒绝我话的理由。

    言归正传,之前话题不认同暂且不说。再来话话这两极化严重的阶级斗争。

    正所谓资源分配不均匀有所理解,分阶在所难免得意体谅,硬性条件不足的前体之案,是要有大胆尝试的,已然意识到的问题却在持续走着,这让人无可奈何。向别人讲道理的人自己却不讲道理,许多向善的初次尝试早已有人不买账,那些奋发的远虑规划,形同虚设。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谈论教育的时候有人触及大禹治水的同理方案,谓之“教育如水,可疏不可堵。”提倡尊重人格的至今的社会,教育在此之上的路更是难走,这懒惰的身躯几十年不扭动有些僵硬在所难免,怕就怕是这一副不健朗的身躯也要睡死过去。领路人还是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