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安、汉口、徐州、沈阳五大战略据点为支柱的“重点防御”。
在东北,截止到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结束时,guó mín dǎng军队已被歼灭了57万,蒋介石三易统帅,未能挽回颓势。卫立煌出任东北“剿总”司令官后,经过整顿,虽然手中还拥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共计55万人的实力,但已被东北野战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陷入yù退难舍、固守无力的境地。
卫立煌心中明白,手中的55万部队,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东北野战军的打击,其中有些是被歼后重新组建的。
就连号称guó mín dǎng军五大主力的新一军、新六军,也伤痕累累,战斗力大为下降。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彼此孤立的战略据点内guó mín dǎng军队,犹如三叶扁舟浮在茫茫大海之中,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彪、罗荣桓麾下的百万雄师和占东北总面积97%的土地与86%以上的人口。
实力的天平已完全倾向共产党军队一边,一场战略决战,将要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展开。大战之前,一片宁静。
在guó mín dǎng东北“剿总”所在地沈阳,报纸仍在散布陈词滥调:“沉寂半年来之东北战局,最危急的时期已经过去!”“沈阳城防固若金汤,国军决不放弃东北!”
然而,隐藏在这后面的,是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在东北战、守、撤战略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1948年春夏之jiāo,guó mín dǎng在东北的战事已经陷入严重的困境。当时,摆在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国防部面前的,有两种可选择方案:一是继续固守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大据点,坚守东北;二是放弃东北,将数十万部队撤入关内。
早在1948年3月初,驻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就向蒋介石提出过撤出东北的建议,敦促蒋介石利用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后期,沈阳、锦州间兵力较少的机会,“撤出满洲”。蒋介石的态度是:“今天的战略,不必要求作全面的控制,但必须守住几个重要的据点如长春、沈阳和锦州以象征我们国家力量的所在。”这样终于错过了撤出东北的机会。
5月6日,东北“剿总”参谋长赵家骧、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第六军军长罗又lún等高级将领飞抵南京,聆听总裁面谕。蒋介石表示,决定以全力支援东北。
6月间,蒋介石致电锦州守将范汉杰,令其死守锦州至山海关一线,而“东北之战略要求在于固守目前态势,使不再失一城一兵,即有利于关内作战。”
直至8月初南京召开的guó mín dǎng军国防部军事检讨会上,蒋介石确定的方针仍是:固守东北,彻底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巩固华北。
其实,蒋介石也意识固守东北孤立据点的危险xìng。他在其一周反省录中写道:“东北新立屯与沟帮子各要点相继失陷,共匪紧逼锦州,沈阳形势更加孤立,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决心,则沈阳20万官兵皆成瓮中之鳖。”
决计“固守”东北,蒋介石除政治原因外,还有其它原因:其一,蒋介石始终认为:“东北是华北的屏障,要保华北,必须确保东北”,“苟满洲失守,华北不保,南京亦将步其后”。相反,如能固守长春、沈阳、锦州几个战略据点,牵制住东北人民解放军,则有利于傅作义在华北作战。待关内形势好转,再增兵东北。
其二,蒋在东北仍有55万兵马,固守几个孤立据点,他还是有信心的,认为东北野战军没有强大的pào火,也没有攻打重兵设防大城市的经验。
但在如何固守东北问题上,蒋介石同卫立煌等东北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