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 章(第1/4页)  细节决定成败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扔垃圾,中国多数农村目前还未完全走出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中国多数城市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我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没有真正达到这个阶段。故而想起一位环保专家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本无所谓垃圾,只有堆放不正确的物资。”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化管理阶段”。此时垃圾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更有素质的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讲究精细化的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我在欧洲听到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老太太,把砸碎的镜框玻璃收拢后,用一个小布袋装好,把袋口扎上,贴上一个小标签注明“碎玻璃,小心”的字样。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这不仅仅是垃圾处理的方法问题,深层的问题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

    说到《透过细节看日本》这篇文章,使我不得不提及这篇文章在我的博客上登载后的故事。《透过细节看日本》在网上发表前,我就不由地担心:会不会有人看了此文,就认定汪中求没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说我已经是今日的汉jiān?因为差距、因为追赶、因为时不我待,我仍然将文章予以发表。但是,因为其中有一些叙述和描写反映出日本的国民素质比较高,尽管都是事实的记述,还是遭到了一片板砖飞舞,谩骂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网友指出“愤青”的过激反映本身就是素质问题。有位网名“43军”的网友发表评论说:“看了你的文章,很感慨。但是一看留言,感到心中隐隐地作痛。民族的仇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手有优秀之处,就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也不能因为是对手,就无视他们的优秀。我们国家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往往有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形而上学,只要是对手,就一定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屑一顾,而且是什么都可恨。一个意识形态成熟的人,一定会客观地分析对方的优缺点,学习敌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这才是一种进步。”

    于是,我在博客上这样说:“当然,我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考察的纪实,对日本的了解和理解自然很不全面,更不能算透彻,我也不是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就算专家也未必全对。”2006年12月31日18∶34∶24,我曾回复网友“心眼乱”道:“骂声一片,意料之中;板砖横飞,早有准备。国家不是靠‘愤青’可以强大的,百年前的前辈尚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爱国不是靠谩骂可以证明的,更多的人在深思并且启动自己!”

    四、国民素质和职业化训练程度不高(2)

    再给朋友们看一个数据:《透过细节看日本》是分上下篇发表的,然而12月29日发表的上半部分阅读量仅为6468人次,只有下半部分阅读量的239%。可见很多人是文章都不愿看完就匆匆发表评论的,能说有多大的准头?就更不用说把我博客上的全部文章看完再评价此人!

    我还想说,记得当年中国派往日本的受降代表徐永昌,到达战争刚刚结束的日本。见到日本国上下迅速重新努力收拾千疮百孔的国家,人们行色匆匆,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徐永昌感慨地说:“吾人切不可有痛饮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