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是!在他的身后,有着无数人的努力。把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就有几百万个零件,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因此,人类历史的一大步是集无数人的无数个细节于一体的一次伟大的行动。而所谓的伟大与成就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由一个个细节积累起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重大轻小的心理相应的,就是对事物重定xìng、轻定量,重概括、轻数据。这导致了“大概”、“差不多”、“少许”、“若干”、“无数”等一些模糊xìng的词汇在社会上使用频率极高。如我们在做菜时,对调料的要求,都是“盐少许”、“醋少许”、“酒若干”等。一次我要到外地讲课,便向一位朋友询问天气状况。对方回答说:“最近我们这里挺热。”这种模糊的回答就无法满足我的要求,因为这让我无法确定到底该穿什么衣服。如果他直接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6℃,那我就知道了,西装用不着带,带件长袖的衬衫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就是不习惯采用这种精确的数据化的jiāo流方式。在东北,我批评东北人的口头语“老了”(很多的意思),那么“老了”(很多)是多少?在河南,我又批评郑州人的口头禅“再说吧”,“再说”是哪天说?北京人也喜欢拍胸脯承诺“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指向不具体,也就等于没承诺,拍拍衣服上的灰尘也就忘到九霄云外了。当然,《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也曾批评我,讲课和jiāo流常常是“大概可能也许是,但是恐怕不见得。或者还是有道理,个人看法很难说”。这只能说明我还颇知自己的浅薄而不自信,未敢作果断和坚定状,算不得真正的“专家”。但所有这些不确定的jiāo流的确不利于沟通。我曾在一家医院讲细节管理,课后一位老中医很关心地对我说:“你这样讲课时间太长,会伤身体的,因为说话伤气。”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伤什么气?”
“宗气。人有四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我一天讲六个小时,伤多少气?”
“ 不能具体说伤多少气。 ”
“那您能帮我补一些宗气吗?”
五、重大轻小、重概括轻数据的(2)
“人之四气,不是轮胎中的气,打进去就可以了。要食补。”
“吃什么可以补宗气?每一餐吃几斤几两才能补上失去的宗气?”
“没有这么问话的!”
老中医不悦了,他一片好心给我提示,而我却这么较真,真是不好意思。 这种模糊表述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就连对敌作战这种严肃的事情,清朝军官也将“伤敌无数”、“杀敌无算”或“死伤严重”,“血流成河”等模糊的数字用在送给上级的战报中。胡适还专门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批评对事物的那种不认真、不追根究底的态度。
应该说,中国古人对细节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要知真放在真微”等,但为什么这些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德国人的严谨精神和工作作风。我曾看到过一个有关德国人的资料。在德国访问的一行中国人,向一名德国人问路,问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那名德国人告诉他们怎么走后就沉默不语。得到指点后的中国人便继续朝目的地走去。过了一段时间,那名指路的德国人又追赶上来,告诉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这行中国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刚才不说呢?德国人回答说:你们刚才问的是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不是问到那里去有多远。要知道用多长时间才能到达那里,就必须知道你们走路的速度,才能估算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