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9 章(第3/4页)  细节决定成败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户不能捐助,并要求带我去看真正的贫困户。村支书只好带我去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我看到这一家的房子一边墙倒了,用玉米秆堵上挡风,大冬天小男孩依然穿着单衣,luǒ着脚,冻得直发抖,看了让人心里很难受。于是,我把500元钱jiāo到这家女主人手里,作为一年的扶贫费用。”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深刻感到中央出台了那么多好的扶贫政策的及时xìng和必要xìng。但能否落实到位,给那些真正需要扶贫的家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关键在于基层干部,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执行力不打折扣。

    早在1997年10月,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电视电话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提出过乡镇党委建设的“六好”目标要求:

    (1)选配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好班子、能力强的乡镇党委书记。

    (2)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群众拥护的好乡镇干部队伍。

    四、落实要到位关键看结果(2)

    (3)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4)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和监督的好制度。

    (5)保持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好作风。

    (6)形成一个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好的工作格局。

    如果党的基层干部、基层党委都按胡锦涛同志十年前提出的“六好”要求去做,不走样,不变形,不搞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包括我的家乡湖口在内的广大农民一定能更好地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

    2007年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个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006年,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挪用国家支农资金、征地补偿金和扶贫、救灾、救济等款物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3873人。”一些被寄予厚望的扶贫干部,频频利用手中的权利蚕食扶贫款;有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小乡长,配置的公车竞然是进口“皇冠”;有的人打着“扶贫”的旗号办实体、搞项目,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扶贫款揣进了自己的腰包。由于中央的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落实不到位,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切实地贯彻中央的新农村政策,让农民真实地感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在2007年3月16日刚刚结束“两会”这一天,我从中央电视台看到了这样一组激动人心的数据:3917万亿元: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

    2235亿元: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

    3200万人:加快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今年再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今年全免,农村15亿名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负。

    144亿元: 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扶贫支出144亿元,比上年增加7亿元。

    3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在全国范围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去年增加58亿元。这么大的财政投入,这么多的惠民政策,我想最主要的是让这些钱花到最需要的农民身上。干部要深入实际、了解民意、知晓民情。这就需要健全民主决策工作机制、削减村干部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察制度、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不变味。最实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